后发优势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动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后发优势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动力研究
【摘要】:过去的60年是我国竞技体育创造奇迹的时代,尤其以改革开放后的30年我国竞技体育的增长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作为竞技体育的后发国家,我国竞技体育飞跃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后发优势的充分发挥。本文依据后发优势理论这一全新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进行研究与探讨。本研究表明: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治、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运动员在国际顶级赛场上屡创佳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优异的竞赛成绩表明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与其他体育强国差距逐渐缩小。2.我国作为竞技体育整体发展的后发国家,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同时部分项目属于先发项目,并且优势显著。3.我国竞技体育技术的后发优势主要表现为先进技术的学习、引进、模仿与创新。4.我国竞技体育资本的后发优势主要表现为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竞技体育发展所需经费来源呈现出政府拨款、企业与民营资本增加的二元结构特征。5.我国竞技体育人力的后发优势主要表现为我国具有较丰富的人力资源,普通体育从业人员逐年递增,参与竞技体育训练的青少年人数众多,但出现分化趋势。6.制度的后发优势主要表现为“举国体制”下体育管理改革改革成效显著,制度习创机制运行良好。
【关键词】:后发优势理论 竞技体育 发展动力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前言8-15
- 1.1 问题的提出8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8-9
- 1.2.1 后发优势的起源8-9
- 1.2.2 后发优势的内涵9
- 1.2.3 后发优势的特征9
- 1.2.4 后发优势的类型9
- 1.3 研究意义9-10
- 1.3.1 本研究的理论研究价值9-10
- 1.3.2 本研究的实践研究价值10
- 1.4 本研究创新点10
- 1.4.1 理论创新10
- 1.4.2 视角创新10
- 1.5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0-15
- 1.5.1 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模式、方式等研究现状10-12
- 1.5.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现状12
- 1.5.3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现状12-13
- 1.5.4 竞技体育发展动力研究现状13-14
- 1.5.5 后发优势理论应用研究现状14-15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15-16
- 2.1 研究对象15
- 2.2 研究方法15-16
- 2.2.1 文献资料法15
- 2.2.2 专家访谈法15
- 2.2.3 逻辑分析法15-16
- 3 结果与分析16-29
- 3.1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分析16-19
- 3.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竞赛成绩分析16-18
- 3.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分析18
- 3.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分析18-19
- 3.2 后发优势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的动力分析19-26
- 3.2.1 竞技体育技术的后发优势19-20
- 3.2.2 竞技体育资本的后发优势20-21
- 3.2.3 竞技体育人力的后发优势21-22
- 3.2.4 竞技体育制度的后发优势22-23
- 3.2.5 竞技体育机遇的后发优势23-24
- 3.2.6 竞技体育精神的后发优势24
- 3.2.7 竞技体育先发国及先发项目经验的后发优势24-26
- 3.3 后发优势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动力发挥的对策分析26-29
- 3.3.1 政府主导26
- 3.3.2 观念更新26-27
- 3.3.3 体制创新27
- 3.3.4 布局优化27-28
- 3.3.5 人才交流28
- 3.3.6 外资吸引28-29
- 4 结论与建议29-31
- 4.1 结论29
- 4.2 建议29-31
- 参考文献31-33
- 致谢33-34
- 作者简介34-35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情况35-36
- 附录36-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文;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新理念——更真、更善、更美[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张俭;;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动力机制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姚多柱;;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年25期
4 曲绍君;刘笙;;论竞技体育发展的科技代价及其控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5 张艳梅;;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发展[J];辽宁体育;1991年03期
6 吴赋光;宗教形态的差异是古代中西竞技体育发展走向不同的重要原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7 候悦;唐欢;;浅议科技与竞技体育发展[J];武魂;2013年12期
8 靳勇;李永辉;路佳;;环北京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研究[J];少年体育训练;2011年06期
9 高雪峰;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基础大则塔尖高”理论的思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施建堂;兴办体育产业与竞技体育发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建军;陈锦;柯勇;;湖北省地、市、州竞技体育发展综合分析评价系统的研究[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张建华;潘健;孙杰;牛多稳;武志峰;;甘肃省竞技体育发展特征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安娜;邹师;;我国省域竞技体育发展差异的因子与聚类分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4 张建华;潘健;牛多稳;武志峰;;甘肃省竞技体育发展特征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5 方程;李玲;;陕西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6 张继忠;;山东省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2010年发展战略目标、对策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但艳芳;孙义良;杜子阳;;人本发展视域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8 辜德宏;;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政府职能[A];第四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李海;;湖北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杨铁黎;刘海元;陈钧;;关于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士庆 王晨;激发竞技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N];中国体育报;2013年
2 记者 张耀文;要大力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N];白银日报;2008年
3 记者 王燕;探索新的发展途径[N];中国体育报;2010年
4 雷影邋王树瑜;浦城:市场化运作推进竞技体育发展[N];闽北日报;2008年
5 记者 潘黎明;我区竞技体育发展迅速[N];喀什日报(汉);2009年
6 记者 林仪 通讯员 王光飞 林晓瑜;传统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亟须改变[N];人民政协报;2013年
7 林阿玲;完善体制机制 夯实基层基础 实施“争光计划” 集聚争先气势[N];闽西日报;2008年
8 记者 李长云;北京确定竞技体育发展目标[N];人民日报;2002年
9 ;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五大趋势[N];人民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郭秀玉;竞技体育发展迅猛 全民健身热情高涨[N];珠海特区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波;贵州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2 王晨宇;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负义伴生现象及约束机制理论的系统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3 麦炳耀;澳门竞技体育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后发优势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动力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5年
2 张晓聪;安徽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3 陈锦;湖北省地、市、州竞技体育发展综合分析评价系统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4 王仲海;张家口市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萍;山东省女子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6 余高;重庆竞技体育发展与构建“和谐重庆”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7 王洪全;中国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曹广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回顾[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罗秀军;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陈黎悦;引进专业运动员对上海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665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665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