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部分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二步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本文关键词:对我国部分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二步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男子 撑竿跳高 助跑至起跳技术 生物力学分析
【摘要】:目的:田径运动项目中撑竿跳高运动是最为复杂的运动项目之一,是通过助跑的加速度所产生的动能通过撑竿将身体腾跃横杆的一项竞技运动。撑竿跳高中最后二步至起跳的衔接在撑竿跳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撑竿跳高最后二步至起跳技术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研究对象今后训练成绩的提高提供一定参考依据,在以后撑竿跳高成绩提高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2014年5月在江苏昆山举行的全国田径大奖赛的撑竿跳高项目的前两名运动员的助跑最后二步至起跳技术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测试法中的影像拍摄方法,在比赛现场进行平面定点拍摄运动员的助跑最后两步至起跳技术的过程,对研究对象在最后两步至起跳技术上进行解析得到最后相关结论。结果: (1)经过对张伟和姚捷的步长分析与国内优秀男子相差0.04m,(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2)相比我国优秀运动员张伟和姚捷腾起角小了3。左右,充分说明成绩越好所表现出的腾起角就越小,腾起角a=arctg(Vy/Vx),在(p0.05)水平上,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3)张伟起跳的着地踝关节角度平均为119.11°,姚捷起跳着地踝关节平均角度为121.12°。张伟在本次比赛中踝关节屈伸的平均值是30.41°姚捷为33.33°,p0.05)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4)上握手臂肩关节与下握肘关节的角度分析中张伟的起跳着地时上握手臂肩角平均值为183.81°,而姚捷的起跳着地时上握手臂肩角平均值为184.15°,其差异显著。运动员张伟的最后起跳腿着地膝角平均为176.67°。运动员姚捷的最后起跳腿着地膝角平均为170.51°p0.05)差异非常显著。结论: (1)张伟和姚捷最后二步助跑步长较为合理,显示出倒一步的步长均小于倒二步步长。 (2)张伟和姚捷的起跳腾起角都大于国内优秀运动,反映出两名运动员过于注重向上起跳而不是向前向上起跳。 (3)运动员姚捷的踝关节角度变化要比张伟的大一些,运动员张伟的踝关节角度相对比较合理,踝关节角度大小可以反映出运动员最后蹬伸的动作是否够充分,以及最后的起跳时间的长短。 (4)姚捷的着地膝角小,容易造成膝关节缓冲时间长,增加起跳时间,不利于最后的起跳。而张伟的着地膝角平均在170°以上,有利于加快起跳的蹬伸速度。
【关键词】:中国男子 撑竿跳高 助跑至起跳技术 生物力学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23.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1 前言8-12
- 1.1 选题依据8-9
- 1.2 文献综述9-12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12-14
- 2.1 研究对象12-13
- 2.2 研究方法13-14
- 2.2.1 文献资料法13
- 2.2.2 实验测试法13-14
- 2.2.3 数理统计法14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14-26
- 3.1 最后二步助跑阶段15-17
- 3.1.1 最后二步助跑步长情况15-16
- 3.1.2 最后两步助跑水平速度情况16-17
- 3.2 插穴起跳阶段的分析17-26
- 3.2.1 起跳时间17-18
- 3.2.2 对起跳离地时的腾起角度特征分析18-20
- 3.2.3 运动员起跳时的起跳角和竿弦角分析20-21
- 3.2.4 起跳过程中躯干角的变化特征21-22
- 3.2.5 起跳过程中起跳腿踝关节的角度变化22-23
- 3.2.6 起跳过程中运动员起跳腿膝关节的角度变化23-24
- 3.2.7 起跳过程中起跳腿髋关节的角度变化24-25
- 3.2.8 上握手臂肩关节与下握肘关节的角度分析25-26
- 4 结论与建议26-28
- 4.1 结论26-27
- 4.2 建议27-28
- 参考文献28-31
- 致谢31-32
- 承诺书3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2002年全国室内锦标赛(天津)[J];田径;2002年05期
2 解颖爽;我国女子撑竿跳高现状及对策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3 陶于;我国男子撑竿跳高与世界水平差距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3年01期
4 徐群,徐政;撑竿跳高研究现状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陈国明;青少年撑竿跳高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训练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史美创,王勇健;女子撑竿跳高中级训练[J];田径;2003年01期
7 王勇健;吴捚少年时期撑竿跳高训练[J];田径;2003年02期
8 徐耀良,李铁录;我国男子撑竿跳高的现状及落后原因分析[J];田径;2003年02期
9 ;女子撑竿跳高攀新高[J];田径;2003年04期
10 ;撑竿跳高5.81米[J];田径;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广;周铁民;刘哲;;1993-2003年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发展状况分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2 吴延禧;刘宇;;撑竿跳高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A];参加第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3年
3 吴延禧;刘宇;;撑竿跳高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A];第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1983年
4 薛鹏;艾伦;刘玉友;;体育装备——新型撑竿跳高架的研究与技术实现[A];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李老民;沈兆U,
本文编号:6651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665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