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现代经典教学模式之一,随着它功能的不断完善,该模式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但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看,其应用研究大多集中于陈述性知识教学,相对于程序性知识教学,其应用研究相对较少。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知识以程序性知识为主。因此,探究在体育教学中,即程序性知识教学中如何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产生的背景、主要功能、理论基础等验证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程序性知识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逻辑归纳、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及数理统计等方法,以体操必修课教学为应用研究载体,依据“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相关理论,设计应用研究实验方案,并在教学中实施。应用研究的理论结果如下:1、研究结果显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操课教学中对学生的协同配合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竞争与合作,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团队情感,通过有效的人际交往,降低了学生之间的疏远和孤独感。“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让优生与差生相互关联,增强了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与关注。对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2、实验结果表明,根据体操课传授的知识类型(程序性知识)特征对基于陈述性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建立起来的合作学习模式所进行的适当调整,总体上达到了实验预期,但也有进一步完善的迫切需要。3、实验结果显示,因团队配合对技术学习潜质突出的学生而言,在技术提高程度效果不突出。特别注重共同提高,不利于培养精英人才。
【关键词】:合作学习 模式 体育教育 体操 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3-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前言12-14
- 1.1 选题依据12-13
- 1.2 选题意义13-14
- 1.2.1 理论意义13
- 1.2.2 实践意义13-14
- 2 文献综述14-17
- 2.1 合作学习国内相关研究14-16
- 2.1.1 合作学习模式历史背景研究14
- 2.1.2 合作学习模式内涵研究14
- 2.1.3 合作学习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分类研究14-15
- 2.1.4 合作学习模式运用研究15-16
- 2.2 国外研究现状16-17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17-20
- 3.1 研究对象17
- 3.2 研究方法17-20
- 3.2.1 文献资料法17
- 3.2.2 专家访谈法17-18
- 3.2.3 实验法18-19
- 3.2.4 问卷调查法19
- 3.2.5 数理统计法19
- 3.2.6 逻辑分析法19-20
- 4 合作学习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20-27
- 4.1 合作学习的相关概念20-22
- 4.1.1 合作学习概念的界定20
- 4.1.2 合作学习的内涵20-21
- 4.1.3 国内背景21
- 4.1.4 国外背景21-22
- 4.2 理论学构建基础22-24
- 4.2.1 社会互赖理论22
- 4.2.2 选择理论22
- 4.2.3 教学工学理论22-23
- 4.2.4 动机理论23
- 4.2.5 凝聚力理论23-24
- 4.2.6 发展理论24
- 4.2.7 认知理论24
- 4.2.8 接触理论24
- 4.2.9 短板理论24
- 4.3 构建基本原则与要素24-25
- 4.3.1 基本原则24-25
- 4.3.2 基本要素25
- 4.4 合作学习模式的类型与评价25-26
- 4.4.1 合作学习模式的类型25
- 4.4.2 合作教学模式的评价25-26
- 4.5 合作学习的功能26
- 4.6 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程序26-27
- 4.6.1 引导阶段26
- 4.6.2 尝试阶段26
- 4.6.3 合作阶段26-27
- 4.6.4 教学评价27
- 4.6.5 归纳阶段27
- 5 实验研究27-36
- 5.1 实验设计27-30
- 5.1.1 确定实验对象27
- 5.1.2 教学内容选取27
- 5.1.3 实验时间和地点27-28
- 5.1.4 实验分组28-30
- 5.2 实验实施流程与案例30-32
- 5.3 实验变量32-33
- 5.3.1 自变量32
- 5.3.2 因变量32
- 5.3.3 调节变量32
- 5.3.4 干扰变量32
- 5.3.5 中间变量32-33
- 5.3.6 时间变量33
- 5.3.7 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33
- 5.4 变量的控制33-34
- 5.4.1 干扰变量的控制33-34
- 5.4.2 调节变量的控制34
- 5.4.3 时间变量的控制34
- 5.5 实验评价方法和指标建立34-36
- 5.5.1 评价方法34
- 5.5.2 评价指标的建立34-36
- 6 实验结果分析36-51
- 6.1 实验结果数据统计36-37
- 6.2 实验结果分项统计分析37-51
- 6.2.1 实验组结果统计分析37-42
- 6.2.2 对照组相同能力不同轮次成绩有效性分析42-46
- 6.2.3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同轮次测试成绩对比分析46-50
- 6.2.4 成绩分段情况分析50-51
- 6.3 实验结果总结分析51
- 7 结果与建议51-53
- 7.1 结果51-52
- 7.2 建议52-53
- 8 参考文献53-55
- 9 致谢55-56
- 10 附件56-62
-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龙海;课堂协商的一种方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年06期
2 顾锡平;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J];教育评论;2001年06期
3 朱琳;学习化社区的构建策略及政策措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10期
4 柳栋,王天蓉,汪佳敏,陆爱民,张来春;网上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11期
5 李奇;谈学习环境的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04年01期
6 李红波,张雪怡;《心理卫生》网络学习社区的重建[J];高教论坛;2004年02期
7 张丽艳,孙邵立;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张勇;学习资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9 郝贵生;对“学习”本质的哲学思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李景岳,陈竹;学习科学的兴起与建立[J];熊岳农专学报;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智敏;;论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惠芳;;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创新学习之我见[A];中国名校卷(湖南卷)[C];2013年
3 王三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C];2012年
4 何炜虎;;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5 吴桂仙;;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角色观[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6 王传莲;;《小学生自主(或合作)(或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罗莲;;浅谈班主任如何营造班级的良好学习环境[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8 王开良;耿琼华;;浅谈数学“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9 车桂玲;;浅谈英语学习中独立性学习方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10 张应国;;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几点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作者单位:广西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做学习型公民 不断提升人的素质[N];广西日报;2003年
2 启东市紫薇小学 杨森森;在探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探究[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3 无锡市东亭中学 周小伟;课题学习——为数学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N];江苏法制报;2007年
4 许建华;学习流引擎 教育服务竞风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李亚杰;学习: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N];光明日报;2007年
6 冯志阳;用管理手段应对学习[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7 永安市曹远学区 廖应莲;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N];三明日报;2008年
8 巢湖日报社党组书记 总编辑 杨睿;谈学习与思考[N];巢湖日报;2008年
9 陈贞彬;泰山铝业党总支让理论中心组学习“活”起来[N];中华新闻报;2008年
10 张家洼街道成技校 宋敏芳;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N];莱芜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倩;教师职后研究性学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安平;基于3G的移动学习在野外实习中的应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艳;基于网络学习方式分析的学习网站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东;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袁红娟;基于Blending Learning理念的研究性学习[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严加平;学习风格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玉文;论“研究性学习”理念[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8 杨建民;基于微博的微型学习资源共建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9 程薇;知识生成视角下的工作场所学习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10 林艳;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生态化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84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684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