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市场经济条件下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需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02:19

  本文关键词:市场经济条件下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需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群众体育 消费需求 平顶山市新华区


【摘要】:群众体育消费是指居民生活消费中用于体育活动方面的支出,群众体育消费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加和全民健身的热潮,使体育消费逐渐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体育消费需求对于扩大体育消费是至关重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体育消费能力提高的同时,能否及时满足群众体育消费需求,达到体育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平衡,直接影响体育市场的发展和繁荣,是调节体育市场供需平衡的一种手段和途径,以保证体育消费持续扩大和稳定增长,达到以消费需求驱动体育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平顶山市新华区位于平顶山市中西部,涵盖城乡,经济水平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9倍,由于近来来人们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体育市场已成雏形,群众体育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为能够积极有效的促进平顶山市新华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建立完善的体育市场,运用经济学原理,结合平顶山市新华区具体情况进行研究,目的是想寻找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需求扩张的途径,为政府和体育产业管理部门提供一些理论性建议,同时对平顶山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新华区内6个城乡街道居民为研究对象,从群众体育消费现状为切入点,研究体育消费行为、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根据研究结果对群众体育消费需求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体育市场供需情况,影响因素,预测消费需求变化趋势,总结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以寻求群众体育消费需求扩张的途径和策略。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平顶山市新华区居民体育消费正在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整体体育消费水平处于中低阶段,消费结构正在从物质型向精神型转变。(2)平顶山市新华区体育市场结构不合理,供需不平衡,无效供给大,造成体育消费资源浪费,有效需求不足,潜在需求增加。(3)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需求呈现出物质型需求下降、精神型需求上升,总体呈现广泛化、多样化、健康化、关联化。(4)群众体育消费需求不足主要受居民消费水平相对下降、体育市场环境不合理、体育产品满意度不高、体育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余暇时间有效利用率、体育产业管理部门缺乏引导等原因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分别从体育消费的主体和客体,以及两者相互联系的时间、空间环境支持三个方面提出群众消费需求扩大的途径:(1)培育体育消费者,扩大体育消费主体。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是制约体育消费主体增加主要因素,因此,培养体育消费者主要从潜在体育消费者角度出发,通过增加居民个人收入,大力宣传体育健身消费的观念,提高体育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促进潜在体育消费者的转变。(2)丰富体育消费品资料市场,形成特色体育文化产业。体育消费客体就是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体育市场,通过对体育市场供给情况研究发现,体育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体育市场细分不明确,体育产品满意度不高等情况,造成群众体育有效消费需求不足、体育消费主体的流失。根据体育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针对性的对体育市场进行细分,基于城市自身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形成特色体育文化产业,丰富和完善体育市场,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要,释放体育消费主体的消费能力。(3)增加余暇时间,优化消费环境。时间和空间是体育消费主体和客体能够有机结合的重要条件,增加余暇时间和优化体育市场消费环境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是群众体育消费需求扩大的客观条件。
【关键词】:群众体育 消费需求 平顶山市新华区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0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前言10-13
  • 1.1 选题依据11-12
  • 1.2 研究意义12-13
  • 2 研究现状13-17
  • 2.1 国内相关研究13-15
  • 2.1.1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体育发展的研究14
  • 2.1.2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扩张的研究14-15
  • 2.2 国外相关研究15-17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17-19
  • 3.1 研究对象17
  • 3.2 研究方法17-19
  • 3.2.1 文献资料法17
  • 3.2.2 观察法17
  • 3.2.3 问卷调查法17-18
  • 3.2.4 统计分析法18-19
  • 3.2.5 逻辑分析法19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19-40
  • 4.1 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和模型的构建19-22
  • 4.1.1 需求选择分析模式的构建19-20
  • 4.1.2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的构建模型的构建20-22
  • 4.2 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行为分析22-27
  • 4.2.1 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群体分析22-23
  • 4.2.2 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动机情况分析23-24
  • 4.2.3 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场所情况分析24-25
  • 4.2.4 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内容情况分析25-27
  • 4.2.5 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方式情况分析27
  • 4.3 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需求分析27-31
  • 4.3.1 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需求选择分析27-28
  • 4.3.2 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需求实证分析28-30
  • 4.3.3 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供给市场分析30-31
  • 4.4 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31-34
  • 4.4.1 居民收入较低,可支配收入不足31-32
  • 4.4.2 体育市场发展不完善32-33
  • 4.4.3 农村、老年人群体消费潜力未完全释放33
  • 4.4.4 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缺乏引导33-34
  • 4.5 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需求变化趋势34-35
  • 4.5.1 消费需求层次化34
  • 4.5.2 消费需求多样化34-35
  • 4.5.3 消费需求健康化35
  • 4.5.4 消费需求关联化35
  • 4.6 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35-38
  • 4.6.1 影响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需求的经济因素35-36
  • 4.6.2 影响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需求的社会因素36-37
  • 4.6.3 影响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需求的心理因素37-38
  • 4.7 促进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需求的策略38-40
  • 4.7.1 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体育消费需求38
  • 4.7.2 政府引导,规范体育消费品价格38-39
  • 4.7.3 增加体育消费时间和空间保障39
  • 4.7.4 优化消费环境,形成特色体育文化产业39
  • 4.7.5 扩大体育市场,丰富体育消费资料39-40
  • 4.7.6 培养体育消费观念,刺激体育消费需求40
  • 5 结论和建议40-41
  • 5.1 结论40
  • 5.2 建议40-41
  • 6 致谢41-42
  • 7 参考文献42-44
  • 8 附件44-47
  • 9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7-48
  • 10 承诺书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桂红,刘建刚,孙晋海;收入差距制约体育消费需求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张贵敏;论体育消费需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唐宏贵,黄靖,孙计金;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理念与前景预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许毓成,许?;刺激体育消费需求问题初探[J];体育科技;2004年03期

5 律海涛;体育消费需求与消费供给均衡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年06期

6 石立江;体验经济时代的体育消费需求及营销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12期

7 谢小龙;湖南省大中学生体育消费需求的比较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姚宪国;;对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发展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年16期

9 俞宏光;;河南省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理念与前景预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年04期

10 张贵敏;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国民;;武汉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需求结构的实证分析[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2 唐宏贵;黄靖;孙计金;;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理念分析与前景预测[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刘漾;;对大众体育消费需求与消费供给均衡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4 连桂红;;山东省城乡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现状分析及促销对策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景旭东;市场经济条件下平顶山市新华区群众体育消费需求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7507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7507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7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