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对优秀女子乒乓球削攻型打法运动员的技战术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31 17:48

  本文关键词:对优秀女子乒乓球削攻型打法运动员的技战术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女子 乒乓球 削球 削攻型打法 技战术 分析


【摘要】:以世界优秀女子乒乓球削攻型打法运动员金景娥、朴美英、武杨、范瑛在比赛中的技战术运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三段统计法、数理统计法,对四名运动员20场比赛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优秀女子削攻运动员的技战术的特点。研究结果如下:(1)金景娥、朴美英、范瑛的正、反手技术呈现出正手高使用率的特点,主要原因是这三名运动员反手是颗粒胶,反手削球稳健,对手多以削攻运动员的正手为突破口,同时三名运动员主要以正手抢攻为主,因此虽然这三名运动员多以反手在正手位削球,但是双方胜负多产生在这三名运动员的正手位。而武杨的正、反手使用比较均衡,主要原因是武杨在正手进攻以及连续进攻的基础上,反手也具有较强的攻球能力,反手弹击技术使用较频繁,而且在这一板往往都能决定一分的胜负。(2)金景娥的战术主要以稳削为主。发抢战术的主要得分手段主要是高质量的反手倒板发球接正手攻球;接抢段主要以稳削为主,二四板衔接的防守能力突出;相持段削球转不转变化隐蔽,但是金景娥的预判能力、前后跑动能力、处理追身球的能力、削中反攻能力以及连续进攻的能力欠缺。(3)在三段统计中,朴美英的三段使用率比较稳定,发球抢攻和接发球抢攻阶段相对更加稳定,主要得分手段有:反手侧上旋急长球直接得分;反手侧上旋半出台球使对方接发球出现半高球进行扣杀或拉冲;反手侧下旋后接第三板抢拉。(4)范瑛的发抢和相持段的得分率比较突出,主要原因是良好的发球技术和第三板抢攻技术是发抢得分率高的基础,在相持中范瑛稳中求变,无谓失误少反攻能力强,但是在相持中的主要问题是对付压反手调正手的能力弱。在接抢段范瑛的战术是以稳为主,抢攻能力欠缺。(5)武杨的三段呈现出发抢和接抢的低使用率和高得分率、相持的高使用率和低得分率的特点,武杨不仅有良好的发球抢攻能力而且还具备一定接发球直接抢攻能力,丰富了前三板进攻战术给对手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在相持中,武杨的稳削能力欠缺,同时过多的拉、攻又使对手容易适应,降低了削中反攻的得分率。
【关键词】:女子 乒乓球 削球 削攻型打法 技战术 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46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前言11-16
  • 1.1 选题依据11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1.3 文献综述12-16
  • 1.3.1 削球打法的理论研究进展12-14
  • 1.3.2 削球打法的实证研究14-16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6-18
  • 2.1 研究对象16
  • 2.2 研究方法16-18
  • 2.2.1 文献资料法16
  • 2.2.2 录像观察法16-17
  • 2.2.3 三段统计法17-18
  • 2.2.4 数理统计法18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18-47
  • 3.1 金景娥的技战术分析18-24
  • 3.1.1 金景娥的技术分析18-20
  • 3.1.2 金景娥的战术分析20-24
  • 3.2 朴美英的技战术分析24-31
  • 3.2.1 朴美英的技术分析24-26
  • 3.2.2 朴美英的战术分析26-31
  • 3.3 范瑛的技战术分析31-39
  • 3.3.1 范瑛的技术分析31-33
  • 3.3.2 范瑛的战术分析33-39
  • 3.4 武杨的技战术分析39-47
  • 3.4.1 武杨的技术分析39-42
  • 3.4.2 武杨的战术分析42-47
  • 4 结论与建议47-49
  • 4.1 结论47-48
  • 4.1.1 金景娥的技战术特征47
  • 4.1.2 朴美英的技战术特征47
  • 4.1.3 范瑛的技战术特征47-48
  • 4.1.4 武杨的技战术特征48
  • 4.2 建议48-49
  • 致谢49-50
  • 参考文献50-52
  • 附录52-54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修文;对优秀削攻结合打法选手主要技术的分析及其运用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1993年02期

2 杨克军;试谈乒乓球削球打法的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0年03期

3 黄望清;乒乓球削球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及训练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4 李燕;第4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思考——削球打法启示录[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4期

5 关道权,孙春美;对我国乒乓球削球技术发展的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3期

6 贾娜;;削球手在比赛中技术使用的比较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7 李今亮,赵霞,章潮辉;新规则对世界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趋势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8 魏利婕;史桂兰;;乒乓球削球打法的现状与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9 吴忆秋;;浅析乒乓球削球打法的技巧[J];湖北体育科技;2011年04期

10 张燮林;削球纵横谈(下)[J];乒乓世界;199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晓蓬;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文文;世界乒乓球优秀削球选手朱世赫、金景娥技战术特征剖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贾娜;世界乒乓球优秀削攻型选手的技战术分析以及发展趋势[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3 林炳光;世界男子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前三板”技战术运用规律及趋势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670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7670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0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