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正手击球练习中不同纠错时机对初学者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网球正手击球练习中不同纠错时机对初学者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摘要】: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各年级重要组成,在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中,“人本”模式的教学是新时代下体育课堂的需要,也是贯彻《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要求。本研究根据现实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提出延时纠错教学法,并希望通过延时纠错教学法在网球初学者中的初步研究。能提高网球初学者在体育课堂中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网球教学质量。本文研究针对网球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延时纠错”教学法,对延时纠错教学法在两次教学实验中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针对学生出现“用手臂击球”现象采用不同纠错时机进行纠错,在20分钟和30分钟进行纠错与10分钟和40分钟进行纠错在成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针对学生出现“击球时机”不当采用不同纠错时机进行纠错,四个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针对学生“用手臂击球”现象,增加纠错次数,第一组与第二三组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针对学生出现“击球时机”不当现象,增加纠错次数,第一组与第二三组存在显著性差异。5.在网球正手击球教学中,在技术动作出现错误后20-30分钟进行纠错效果较好,在出现击球节奏不对时可以增加提醒的次数,有利于学生掌握击球节奏。
【关键词】:网球教学 纠错时机 影响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45-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前言7-24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8-9
- 1.1.1 选题依据8
- 1.1.2 研究意义8-9
- 1.1.3 本文创新点9
- 1.2 技能形成条件与学习理论对教学组织的影响9-18
- 1.2.1 技能形成所需条件对教学组织的影响9-13
- 1.2.1.1 运动技能发生的特点对合理安排练习量的指导9-10
- 1.2.1.2 练习安排应注重时间与量的积累10
- 1.2.1.3 练习安排应符合个体的刺激10
- 1.2.1.4 练习的安排应注重渐进的刺激10-11
- 1.2.1.5 刺激反应—适应过程的专一性原理11
- 1.2.1.6 应注重建立正确表象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11-13
- 1.2.2 学习理论对教学安排的影响13-18
- 1.2.2.1 学习的分类13-14
- 1.2.2.2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活动的影响14-15
- 1.2.2.3 建构主义师生观对教学活动的影响15-16
- 1.2.2.4 认知主义学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16-18
- 1.2.2.5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活动的影响18
- 1.3 “延时纠错”概念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特点18-20
- 1.3.1“延时纠错”概念18-19
- 1.3.2 延时纠错的运用特点19-20
- 1.3.2.1 体现学生主体性19
- 1.3.2.2 教学过程的流畅性19
- 1.3.2.3 信息反馈的有效性19
- 1.3.2.4 易接受性19
- 1.3.2.5 延时纠错教学的局限性19-20
- 1.3.3 延时纠错运用的原则20
- 1.3.3.1 教育性原则20
- 1.3.3.2 启发性原则20
- 1.3.3.3 自控性原则20
- 1.4 研究现状20-24
- 1.4.1 文献综述21-24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24-32
- 2.1 研究对象24
- 2.2 研究方法24-32
- 2.2.1 文献资料法24-25
- 2.2.2 专家访谈法25
- 2.2.3 问卷调查法25
- 2.2.4 数据统计法25-26
- 2.2.5 逻辑分析法26
- 2.2.6 教学实验法26-32
- 2.2.6.1 变量控制26-29
- 2.2.6.2 实验设计29-30
- 2.2.6.3 纠错方案与评价标准30-32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32-56
- 3.1 第一轮实验结果与分析32-42
- 3.1.1 第一轮实验组与对照组正手击球纠错时间统计32-33
- 3.1.2 第一轮第一节课实验结果对比分析33-35
- 3.1.3 第一轮第四节课实验结果对比分析35-40
- 3.1.4 第一轮各组学生兴趣及效果分析40-42
- 3.2 第二轮实验结果对比与分析42-51
- 3.2.1 第二轮实验组与对照组第一节课实验结果对比42
- 3.2.2 第二轮实验组与对照组第四次课实验结果对比与分析42-44
- 3.2.3 第二轮各组学生兴趣及效果分析44
- 3.2.4 实验总结与思考44
- 3.2.5 纠错频数对“手臂击球”及“击球时机不当”的影响44-46
- 3.2.6 实验组与对照组第五节课实验结果与分析46-48
- 3.2.7 实验组与对照组第六节课实验结果与分析48-51
- 3.3 第三轮实验结果与分析51-56
- 3.3.1 第三轮实验组与对照组“手臂击球”项成绩统计分析51-52
- 3.3.2 第三轮实验组与对照组“击球时机”不当项成绩统计分析52-53
- 3.3.3 第三轮实验组与对照组兴趣问卷的分析与处理53
- 3.3.4 延时纠错教学法对课堂教学安排的指导意义53-56
- 4 结论与建议56-57
- 4.1 结论56
- 4.2 建议56-57
- 参考文献57-59
- 附录59-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63-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雁;父母对子女网球之路的重要作用和如何培养孩子的几点建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网球[J];软件导刊;2004年03期
3 张伟;合理运用网球比赛分析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07期
4 郭国兵;;业余网球爱好者在网球比赛中常见弱点分析[J];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张伟;网球比赛中的"队长"[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01期
6 关学雷;;对我国网球市场发展的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7 朱征宇;谭冬平;陈祺;;中国竞技网球发展面临瓶颈问题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李华;肖平;;网球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梁高亮;刘轶;;关于中国网球文化的一些思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万朝阳;;浅谈中国网球礼仪[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道义;;万里的网球、桥牌之缘[A];百家谈养生[C];2009年
2 陆树兵;;浅谈上海高校校园网球文化的培植[A];第二十一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1年
3 汪烨;;网球规则的演变趋势[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吴松伟;;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网球深浅球技术[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海琦;金昌龙;;网球比赛中接发球的选择[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6 王钊;户子悦;;影响网球步法的因素及练习方法[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7 梁成军;;网球技战术粗糙集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研究[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张智;冯青山;;国内职业女单网球选手的国际竞争力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3年
9 张欣然;隗金水;潘t,
本文编号:774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774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