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苏仙区小城镇社区体育自组织发展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郴州市苏仙区小城镇社区体育自组织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在“以人为本”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小城镇是发展的重点,特别是就地城镇化策略加快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在此背景下,小城镇体育运动开展的情况尤其引人关注。因此,以郴州市苏仙区小城镇社区体育自组织形式发展策略研究为切入点,以期能够了解一些小城镇社区体育自组织的开展现状,为其发展提供一些建议。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小城镇的自组织形式的体育活动开展从研究背景、综述、必要性、研究对象的确定,现状分析、特征描述、对策研究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自组织参与人群的年龄、学历结构成多样化趋势,表现为呈“山峰型”特征。以30—39岁年龄段居多,呈“山峰型”向两边递减。2、自组织体育参与者以体育锻炼为主要目的,对交流思想、增加感情等精神层面的需求较低。同时,以浅表式参与为主,对自组织管理、组织等程度较少。3、目前,苏仙区自组织具有内紧外松,自主性、持续性、平等性和自理性特征。4、自组织的内容、形式表现为多元化,呈现出在农村和城市二者的各元素的互变中展示出深度转型。但传统项目在表现一定程度的式微,且居民参与的自组织活动的经费来源单一,以自筹为主要形式。5、场地的匮乏是影响当前小城镇居民自组织体育活动开展的普遍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场地器材和政府对自组织的管理、引导是最大不足的,根据调查的结果与不足提出改进郴州市苏仙区体育的自组织发展对策:加强社区体育文化的宣传,树立居民体育参与意识;提高与外界的对话能力;建立网格化体育模式,调动体育骨干的积极性;分类开展,以点带面,依次推进体育自组织的发展;引导民间资金的进入,加快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改变体育参与形式,加快体育角色的深化;提高体育内涵的认识,形成强劲的体育动力;开展与学校体育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小城镇 社区体育 自组织形式
【学位授予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12.4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1章 引言11-14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目的12
- 1.3 研究意义12-14
- 1.3.1 理论意义12
- 1.3.2 实践意义12-14
- 第2章 文献综述14-24
- 2.1 国外小城镇社区体育研究现状14-15
- 2.2 国内小城镇社区体育研究现状15-20
- 2.2.1 相关小城镇社区体育课题的研究情况15-16
- 2.2.2 相关论文研究小城镇社区体育情况16-20
- 2.3 相关概念的界定20-22
- 2.3.1 小城镇概念界定20-21
- 2.3.2 自组织概念界定21-22
- 2.4 社区体育自组织研究的必要性22-24
- 2.4.1 推动社区体育活动发展,培养居民互助合作精神22
- 2.4.2 弥补政府管理的失衡与失灵22-23
- 2.4.3 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需要23
- 2.4.4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23-24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24-26
- 3.1 研究对象24
- 3.2 研究方法24-26
- 3.2.1 文献资料法24
- 3.2.2 问卷调查法24-25
- 3.2.3 数理统计法25
- 3.2.4 逻辑分析法25
- 3.2.5 专家访谈法25-26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26-42
- 4.1 郴州市苏仙区小城镇社区体育自组织发展的特征分析26-29
- 4.1.1 社区居民体育参与者人群呈“山峰型”特征26-27
- 4.1.2 社区居民体育参与者的自主性与持续性27
- 4.1.3 社区居民体育参与者的平等性和自理性27-28
- 4.1.4 社区居民体育组织形式的内紧外松28
- 4.1.5 生态体育成为小城镇社区体育自组织发展后发优势28-29
- 4.2 郴州市苏仙区小城镇社区体育的自组织活动现状分析29-37
- 4.2.1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自组织锻炼者的人群状况29-32
- 4.2.2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自组织活动的内容状况32-33
- 4.2.3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自组织活动的动力状况33-34
- 4.2.4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自组织活动的形式状况34
- 4.2.5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自组织活动的角色状况34-35
- 4.2.6 社区居民参与自组织锻炼的场所状况35
- 4.2.7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自组织活动的经费状况35-36
- 4.2.8 社区居民体育自组织活动的消费状况36-37
- 4.3 郴州市苏仙区小城镇社区体育的自组织存在的问题37-38
- 4.3.1 不同自组织形式并存的缺陷37
- 4.3.2 参与者自我意识的缺乏37
- 4.3.3 场地器材的普遍性匮乏37-38
- 4.4 改进郴州市苏仙区体育的自组织发展策略38-42
- 4.4.1 政府加强社区全民健身的宣传,树立居民体育参与意识39
- 4.4.2 自身提高对体育内涵的认识,形成强劲的体育动力39
- 4.4.3 改变体育参与形式,加快体育角色的深化39
- 4.4.4 建立网格化体育模式,调动体育骨干的积极性39-40
- 4.4.5 分类开展,以点带面,依次推进体育自组织的发展40
- 4.4.6 成立社区自组织协会,提高与外界的对话能力40
- 4.4.7 引导民间资金的进入,加快社区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40
- 4.4.8 开展与学校体育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40-41
- 4.4.9 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成为基层体育开展的重要形式41-42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42-44
- 5.1 结论42
- 5.2 建议42-44
- 参考文献44-46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46-47
- 附录47-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东,李雪萍;社区自组织的要素与价值[J];江汉论坛;2004年03期
2 唐基础;反馈循环论——自组织研究的新思路[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年03期
3 卢建筠;;自组织教育与他组织教育的理论差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04期
4 陈心宇;;自组织化的管理创新与企业发展[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吴小鸥;;论教学场的自组织[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9期
6 刘琴;;民办高校自组织发展机制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8期
7 宋汉林;;基于维稳的高校学生自组织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钱宁;田金娜;;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自组织与社会工作的介入[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9 方天宇;张佳琳;;自组织网络中的智能容错导航算法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10 吴保磊;赵红灿;;网上青年自组织对大学生学习和心理的影响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进永;;自组织网络可靠性分析技术[A];2010第十五届可靠性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谭矛;孙江辉;;一种自组织式车-车通讯技术的研究[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赵宁;;军用自组织网络体系结构研究[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蔡晓晗;;城市规划的多元力量——以旧住房自组织改建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5 袁倩;;国家退出之后:基于农村自组织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对赵坝“农民议会”的案例研究[A];上海青年政治学年度报告2013[C];2013年
6 梅林;谢薇;钟雪霞;王建;;浅谈应急通信自组织网络技术[A];2013第一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朱脉勇;王莹;黄洁;龚辉;刁国旺;;表面活性剂对镍纳米粒子的形貌及自组织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邵泽才;丁丁;刘磊;黄宇红;;自组织移动通信网络研究概述[A];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进富;张颖颖;;协同创新网络形成的自组织机理[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张蓉茜;陈晓曙;;一种分级多跳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的研究[A];江苏省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艳新;自组织理论视阈中的创新思维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2 房芳;互联网自组织的黏合与互动过程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3 杨东波;山东青年自组织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邱婷;进城务工人员自组织的兴起与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马驰骋;论农民自组织权利保障与救济[D];甘肃政法学院;2014年
6 孙佳音;虚拟社区规则的自组织生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胡珊;自组织调解机制探讨[D];湘潭大学;2014年
8 李雯;上海青年自组织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张毅;虚拟社区及其演化的自组织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吕晓云;基于3G技术的移动自组织网相关接口的驱动设计与实现[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80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780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