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剑弓步动作中下肢三关节动力学与运动学表现对弓步速度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击剑弓步动作中下肢三关节动力学与运动学表现对弓步速度影响的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弓步动作中下肢三关节的动力学与运动学表现是影响击剑运动员弓步速度的主要因素,但是目前运动员双侧下肢踝、膝、髋关节在弓步动作中的动力学、运动学表现对弓步速度的影响尚无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且不同水平击剑运动员弓步动作中下肢三关节动力学、运动学表现是否存在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原因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水平击剑运动员弓步动作中双侧下肢踝、膝、髋关节的动力学与运动学表现,探讨击剑运动员下肢三关节在弓步动作中的动力学与运动学表现对弓步速度的影响。具体包括:(1)探讨击剑运动员弓步动作重心水平速度峰值的动力学、运动学影响因素;(2)验证不同水平击剑运动员弓步速度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3)探讨不同水平击剑运动员弓步动作中双侧下肢踝、膝、髋关节动力学与运动学表现的差异并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分析此差异对弓步速度的影响。研究方法:7名优秀击剑运动员和12名一般水平击剑运动员以最快速度完成原地向前的大幅度弓步动作,使用红外摄像捕捉系统(Vicon Motion Analysis Inc.,Oxford,UK)与KISTLER三维测力台(型号9287B,长×宽:90×60cm,内置信号放大器)同步采集运动员弓步动作中双侧下肢三关节运动学数据和地面反作用力,采用Visual3D软件(C-Motion,Inc.,Germantown,MD,USA)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后期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1)击剑运动员弓步动作中重心水平速度峰值(HPV)与后腿蹬地获得水平方向地面反作用力峰值(PGRF)、后腿膝关节活动范围(ROM)、后腿膝关节功率峰值(PP)、后腿膝关节力矩峰值(PM)、后腿膝关节角速度峰值(PAV)、后腿踝关节ROM、前腿髋关节ROM显著相关(p0.05),其中后腿膝关节PP是预测HPV的最佳指标(r2=0.69,p=0.000);PGRF与后腿膝关节PM、后腿膝关节PP、后腿膝关节ROM、后腿膝关节PAV、前腿髋关节ROM显著相关(p0.05),与后踝ROM有相关的趋势(r=0.440,p=0.060),其中后腿膝关节PP是预测PGRF的最佳指标(r2=0.51,p=0.001)。(2)优秀运动员弓步动作HPV、后腿膝关节PP和PM、PGRF、后腿膝关节ROM和后腿踝关节ROM等指标均显著高于一般运动员(p0.05)。(3)运动员弓步开始阶段前腿伸膝前首先屈膝,一般运动员屈膝程度、伸膝角速度均显著大于优秀运动员(p0.05),伸膝时间显著短于优秀运动员(p0.05)。结论:(1)优秀运动员弓步HPV高于一般运动员是因为其PGRF高于一般运动员,优秀运动员能获得更高的PGRF是因为其弓步动作中后膝PM、后膝PP、后膝ROM、后踝ROM水平高于一般运动员。提示加强后腿股四头肌爆发力、在弓步中提高后踝关节和膝关节ROM对提高弓步速度的重要性。(2)不同水平运动员弓步中后腿蹬地能力的差异导致了前膝关节运动方式的差异。一般运动员通过增加前腿伸膝前的屈膝程度来增大前腿伸膝阶段的小腿摆动速度,带动身体重心前移以代偿后腿蹬地为弓步动作提供驱动力的不足,而前腿伸膝前屈膝程度过大可能对弓步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击剑 弓步速度 动力学 运动学 下肢三关节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85;G804.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前言11-15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3
- 1.3 研究创新点13
- 1.4 研究假设13-14
- 1.5 研究限制14-15
- 2. 文献综述15-23
- 2.1 击剑运动基础理论知识15-16
- 2.2 击剑弓步动作过程及特征概述16-19
- 2.3 击剑弓步速度的动力学、运动学影响因素研究概述19-22
- 2.3.1 后腿三关节动力学、运动学表现影响弓步速度的研究概述19-21
- 2.3.2 前腿三关节动力学、运动学表现影响弓步速度的研究概述21-22
- 2.4 小结22-23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23-32
- 3.1 研究对象23
- 3.2 研究方法23-32
- 3.2.1 实验仪器与设备23-26
- 3.2.2 测试方法26-29
- 3.2.3 数据处理29-30
- 3.2.4 指标选取30-31
- 3.2.5 统计学31-32
- 4. 研究结果32-38
- 4.1 不同水平运动员弓步速度差异32-33
- 4.2 不同水平击剑运动员弓步动作下肢三大关节动力学表现差异33-34
- 4.3 不同水平击剑运动员弓步动作下肢三大关节运动学表现差异34-35
- 4.4 本研究击剑运动员弓步动作HPV、PGRF与选取指标峰值的相关性35-38
- 5. 讨论与分析38-45
- 5.1 不同水平击剑运动员弓步动作质量差异分析38-39
- 5.2 不同水平击剑运动员弓步动作下肢三关节动力学表现差异影响弓步速度的分析39-41
- 5.3 不同水平击剑运动员弓步动作下肢三关节运动学表现差异影响弓步速度的分析41-45
- 6. 结论与建议45-46
- 参考文献46-53
- 致谢53-54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晋;闫新芳;;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旋转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张英波;我国6名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部分的运动学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3 王学章;;由碰撞前后系统运动学特征求解质量比范围[J];物理教师;2006年11期
4 葛青;110m栏运动员摆动动作的运动学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王新坤;党伟;;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旋转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章翔;刘俊;何青;;对我国优秀男子800m运动员前后程跑技术运动学特征的比较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6年04期
7 王效红;张英波;;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投掷过程中铁饼的运动学特征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智勇;冯海涛;董海军;;我国优秀女子链球选手投掷技术运动学特征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章翔;;对我国不同水平男子大学生800m运动员一个单步运动学特征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唐潇;朱晓敏;宋雅伟;;击剑不同剑种弓步动作的运动学特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伟;王新坤;李新;杨彦龙;;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旋转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分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2 缪爱琴;吴翠娥;;我国优秀女子100栏运动员跨栏步运动学特征分析[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李树屏;高军艳;王乃军;;中老年男子长程行走的步态运动学特征[A];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海洋;车晓波;;张文秀链球投掷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分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5 姜倩;李良标;;我国高水平射箭运动员瞄准技术的初步研究[A];第七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1年
6 刘学贞;闫松华;;不同老年交谊舞练习者走路时震荡传导和运动学特征的比较[A];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刘学贞;张培志;闫松华;;不同老年交谊舞练习者走路时震荡传导和运动学特征的比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8 廖苏;;足弓垫对扁平足步态运动学特征矫正效果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9 陈媛;郭艳菊;;儿童长时间负重行走过程中各阶段运动学特征研究——以肥胖和性别作为分类变量[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10 李良标;吕维加;熊开宇;张士祥;陈伟;;射箭技术的研究与诊断[A];第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桂林;扬子陆块南缘(桂北地区)前泥盆纪构造演化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效红;对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的技术运动学特征及其专项能力指标的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2 刘天威;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李艳凤掷铁饼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分析[D];西安体育学院;2012年
3 韩立娟;对我国三名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4 李运涛;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5 沈赢;对我国优秀女子200米蝶泳运动员全程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6 王鹏;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旋转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西安体育学院;2009年
7 卫强强;太原西山煤田西铭研究区构造的形态学和运动学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8 霍立新;秦岭洛南—栾川断裂带运动学特征[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管延飞;击剑弓步动作中下肢三关节动力学与运动学表现对弓步速度影响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10 燕同秀;塔中北坡三顺地区古生代断裂构造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本文编号:849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849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