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13:36
本文关键词:新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摘要】:为了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精神,培养竞技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国家体育总局以奥运会四年为一个周期,在全国进行认定评估工作。现已在全国体育学校进行了04、08、12、16四个周期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本文以下简称“基地”)评估工作。全国多数体校在教学、训练、设施、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评估工作的进行“基地”评估指标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以新周期(2017—2020)“基地”认定办法和指标评估体系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专家座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现有“基地”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新的“基地”评估指标体系,使其“基地”评估体系更具科学化,从而为我国“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在原有指标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以上评估指标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基地”的教学、训练、管理等各个方面。 2通过指标序法和专家赋值法,对各个指标进行了权重赋值,使其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和工作的着重点,有利于科学管理及合理分配资源,促进各“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3根据“基地”的发展现状和“基地”评估的工作情况,结合当前形势对评估指标的评估内容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加适应新时期竞技体育发展和评估工作的需要。 4通过查阅有关评估方法的相关资料并对有关专家进行调查和访谈,,结合新建“基地”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一套新的评估评分方法,以便于在以后的指标评估工作中进行更合理便捷的操作和量化。
【关键词】:高水平 体育后备人才 基地 评估 指标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12.5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1.前言8-15
- 1.1 选题背景8
- 1.2 研究目的8-9
- 1.3 研究意义9
- 1.4 研究任务9
- 1.5 文献综述9-15
- 1.5.1 关于“基地”现状与发展的研究9-11
- 1.5.2 关于国内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11-12
- 1.5.3 关于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的研究12-15
- 2.研究对象与方法15-18
- 2.1 研究对象15
- 2.2 研究方法15-18
- 2.2.1 文献资料法15
- 2.2.2 问卷调查法15-17
- 2.2.3 德尔菲法17
- 2.2.4 专家访谈法17-18
- 2.2.5 比较研究法18
- 2.2.6 数理统计法18
- 2.2.7 逻辑分析法18
- 3.研究结果与分析18-41
- 3.1 对 2013-2016 周期“基地”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18-20
- 3.1.1 评估体系的构成18-20
- 3.1.2 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情况20
- 3.2 新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与原则20-22
- 3.2.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20-21
- 3.2.2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21-22
- 3.3 新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22-27
- 3.3.1 评估指标的确定22-24
- 3.3.2 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24-27
- 3.4 新周期评估指标体系与 2013-2016 周期评估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27-30
- 3.4.1 评估指标的对比分析27-29
- 3.4.2 评估指标权重的对比分析29-30
- 3.5 新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估细则与方法说明30-41
- 3.5.1 评估指标体系细则30-39
- 3.5.2 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说明39-41
- 4.结论与建议41-42
- 4.1 结论41
- 4.2 建议41-42
- 参考文献42-45
- 致谢45-46
- 附件 146-53
- 附件 253-54
- 附件 354-55
- 附件 455-62
- 附件 562-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建军;陆颖;尹天安;田春宽;;北京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杨建雄;陈国强;;高校体育院系与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互动双赢模式研究——基于湖州师院体育学院与湖州市体育运动学校互动项目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3 周存生;;从“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选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4 谭晓缨;;构建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5 潘迎旭,钟秉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张健;江海林;熊焰;朱海明;陈立;;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7 王飞;张加军;;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9期
8 郭秀明;;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9期
9 柳克奇;大学体育《整体教学》质量评估程序设计初探[J];湖北体育科技;2004年02期
10 和钰洲;;对发达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年05期
本文编号:850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850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