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周D-核糖补充对田径运动员无氧和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4周D-核糖补充对田径运动员无氧和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
【摘要】:研究目的:补充D-核糖具有提高肌肉细胞能量,加快心肌和骨骼肌中ATP再生的作用。本实验拟通过观察营养补充前后运动测试及运动后恢复指标的变化探讨补充D-核糖冲剂后无氧和有氧运动能力和恢复能力的影响。为实践运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田径运动员43人,分为无氧组(N=28)有氧组(N=15),无氧组按运动能力区组随机分组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14人,男(M)7人,女(F)7人。对照组14名。男(M)6名,女(F)8名。有氧组按运动能力区组随机分组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7人,男(M)5人,女(F)2人。对照组8名。男(M)5名,女(F)3名。营养补充:实验组每天补充D-核糖冲剂12g,对照组每天补充安慰剂12g,连续补充4周。日常训练保持不变。营养补充前后无氧组均进行30秒无氧测试和300米折返跑测试,有氧组均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研究结果:(1)无氧组,无氧功测试,实验组(M)最大功率与自身比较有显著提高;实验组(F)疲劳指数与自身比较有显著减小;300米折返跑测试,实验组(M)耐受指数与自身及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提高。(2)无氧组,无氧功测试,实验组(M)乳酸清除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提高;实验组(F)乳酸清除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提高;实验组(M)第1、2、3分钟心率恢复值与自身比较有显著提高;300米折返跑测试,实验组(M)血乳酸峰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降低;实验组(F)乳酸清除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提高。(3)有氧组,最大摄氧量测试,实验组男力竭时间与自身比较有显著延长。(4)有氧组,最大摄氧量测试,实验组(M)清除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提高,实验组(F)清除速率与自身比较有显著提高;实验组(M)第1分钟心率恢复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提高。研究结论:补充D-核糖对田径运动员改善无氧运动能力有一定的效果,补充D-核糖能够提高男运动员无氧运动磷酸原供能比例,降低糖酵解供能比例,减少乳酸生成。提高女运动员无氧运动后乳酸清除能力,补充D-核糖对男运动员无氧运动后的心率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补充D-核糖对延长竞走运动员最大摄氧量运动时间,改善最大有氧做功有一定的效果,补充D-核糖能够提高竞走运动员递增负荷有氧运动后乳酸清除能力和加快心率恢复。
【关键词】:D-核糖 运动能力 恢复能力 血乳酸 心率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04.2;G8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
- 2 文献综述10-20
- 2.1 D-核糖的定义10
- 2.2 D-核糖的作用机理10-14
- 2.2.1 核糖的代谢过程11-14
- 2.2.2 核糖的生理功能14
- 2.3 补充D-核糖与运动能力及恢复能力的关系14-18
- 2.3.1 核糖对无氧运动的影响14-15
- 2.3.2 核糖对有氧运动的影响15
- 2.3.3 核糖加速肌肉组织中腺嘌呤核苷酸的恢复15-16
- 2.3.4 核糖对促乳酸恢复的影响16
- 2.3.5 核糖对运动员运动能力和恢复能力的影响研究16-17
- 2.3.6 D-核糖的在运动中的应用前景17
- 2.3.7 运动员使用核糖的方法17-18
- 2.4 运动能力测试及其供能特点18-19
- 2.4.1 无氧运动能力测试及其供能特点18-19
- 2.4.2 有氧运动能力测试及其供能特点19
- 2.5 研究目的与意义19-20
- 3 研究一 4周D-核糖补充对竞走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20-34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20-23
- 3.1.1 研究对象20
- 3.1.2 营养补充20
- 3.1.3 研究方法20-23
- 3.2 仪器设备23
- 3.3 数理统计法23
- 3.4 研究结果23-30
- 3.4.1 无氧功测试结果23-27
- 3.4.2 300米折返跑测试结果27-30
- 3.5 分析与讨论30-33
- 3.5.1 无氧运动能力分析31
- 3.5.2 乳酸代谢分析31-33
- 3.5.3 心率恢复分析33
- 3.6 结论33-34
- 4 研究二 4周D-核糖补充对田径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34-42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34-36
- 4.1.1 研究对象34
- 4.1.2 营养补充34
- 4.1.3 研究方法34-36
- 4.2 仪器设备36
- 4.3 数理统计法36
- 4.4 研究结果36-40
- 4.4.1 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36-40
- 4.5 分析与讨论40-41
- 4.5.1 有氧运动能力分析40
- 4.5.2 乳酸代谢分析40-41
- 4.5.3 心率恢复分析41
- 4.6 结论41-42
- 5 总结42-43
- 致谢43-44
- 参考文献44-47
- 附录47-48
- 中英文对表48-49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新;关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赛练结合”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管培国;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潍坊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胡雪莹;从2002年田径注册情况分析我国田径运动员、教练员的现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王向东;山东省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成材状况调查与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徐玮,张海峰,杜力;山东省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成材状况调查[J];山东体育科技;2003年03期
6 高伟;浅谈青年少田径运动员的水中训练[J];田径;2003年06期
7 王岩;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赛前营养[J];田径;2004年06期
8 孙克诚,许运朋;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成才规律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孙克诚 ,杨学军;影响我国田径运动员成才的因素[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5年01期
10 王少春,于可红;田径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与月相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云;;优秀田径运动员心电图多年追踪分析[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2 曲淑华;赵文姜;许滨;;中国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科学化训练体系的初步构想[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3 朱耀康;;中医药对消除田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影响[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王永盛;王超;;中、美大学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培养的比较[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5 李双成;徐永生;;田径运动员临战心理调控探索[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6 朱晓兰;;我国青年田径运动员不同载荷下的足部外形特征[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曲淑华;;论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科学化训练[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朱耀康;;田径运动员身体机能生化指标检测与评定[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五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詹建国;周文福;;我国优秀大学生田径运动员成绩分析与训练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0 薛筱龙;;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与调控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显阳;希望在北京奥运会再创辉煌[N];光明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苏勇;我州代表团实现历史性突破[N];凉山日报(汉);2010年
3 葛会忠;冯树勇:低龄化趋势须高度警惕[N];中国体育报;2006年
4 薛原邋赵婀娜;世界共享同一个家园[N];人民日报;2008年
5 罗华山;全国残运会我省夺5金1银8铜[N];贵州日报;2007年
6 韩冰;志愿者的期待[N];人民日报;2006年
7 刘若辰;“我要去当志愿者”[N];四川日报;2008年
8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莎拉·李尔 黄U喥,
本文编号:885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885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