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本文关键词: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更多相关文章: 山东省 普通高校 高水平排球运动队 现状 发展对策
【摘要】:自1986年我国高校开始试办高水平排球队以来,我国高校排球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截止2004年我国已有教育部、省市教委审批的排球试点学校36所。经过近20年的发展,山东省普通高校排球运动队不但在数量上有了明显的改变,而且在技术水平上也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水平排球队曾多次打进我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前几名行列。尽管山东省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排球运动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中运动员情况、教练员情况和运动队的管理模式、训练因素、后勤保障情况等进行调查,论述并去剖析影响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发展的因素,探讨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发展的对策,为使普通高校置办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的脚步尽快与国际置办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的步伐统一起来做准备。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年龄结构相对比较合理,运动队生源主要来自于普通高中生和体校的学生,运动员的技能水平还需要提高,招生管理政策上采取的优惠政策不够多,有待进一步完善。2、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教练员队伍比较年轻,学历结构不太完善,工作任务较繁重,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在管理体制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来促进教练员队伍的建设。3、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训练的时间、次数和训练的方式基本上符合了高校高水平排球队的现状,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矛盾仍然存在,学校领导对排球运动队的建设不够重视,大部分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4、山东省普通高校的高水平排球运动队参加竞赛的机会比较少,影响了运动员和教练员训练的积极性,运动员得不到充分的比赛锻炼,这对他们整个队伍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5、山东省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大部分是独立办队,经费比较匮乏,来源渠道比较少,虽然经费的投入基本上可以维持日常的训练的,但是要想参加足够多的比赛就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来支持。6、山东省普通高校的场地器材设施不够理想,虽然有场地但是不能很好的满足他们的训练需求。后勤保障方面中的膳食营养和医务监督等没有比较完善的机构和组织来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7、运动员的就业渠道不够宽,就业有一定的压力,学校对运动员就业的倾向性政策不多关注不够到位,导致运动员对就业产生后顾之忧。对策如下:1、学校要加强对运动队的重视,在招生中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各项技能素质,注重对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水平的要求,多采取一些吸引高水平运动员的优惠政策,完善招生政策,扩大生源,完善后备人才的培养。2、学校要重视具有教练潜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使用,增进教练员岗位培训和再提高情况,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完善教练员的师资力量,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练员管理制度,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情况,从而推进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3、尽量做到文化学习与训练“两手抓”,解决“学训矛盾”的问题。学校也要建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更加详细的规章从而促进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更加制度化。4、山东省应该注重竞赛制度的建设情况,多举办一些排球联赛来促进各高水平排球运动队之间的交流,而且多参加一些国家或者国际举办的大型排球赛。5、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广开渠道,实现经费投入结构的多元化渠道,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加大扶持力度,并从根本上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把市场机制引入其中,走体育产业化道路,加快了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市场化的步伐。6、健全运动员训练的后勤保障制度,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科学管理,完善场地设施情况。学校要注重运动员的膳食营养,可以制定专门的食谱,设立专门的食堂并加大对运动员的补助。重视运动队的医务监督和防护工作,加大对运动队的医务补助方面的投入。7、学校应把就业指导纳入大学的必修课程中,适当的减少了运动员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体育行政部门也应该拓宽运动员的就业渠道,鼓励他们自主择业,提高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就业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更好的吸引人才的投入。
【关键词】:山东省 普通高校 高水平排球运动队 现状 发展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42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8
- 1 选题依据8-9
- 2 国内研究现状9-12
- 2.1 我国排球运动发展的研究现状9-10
- 2.2 我国普通高校排球运动发展的研究现状10-11
- 2.3 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的研究现状11-12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12-14
- 3.1 研究对象12
- 3.2 研究方法12-14
- 3.2.1 文献资料法12
- 3.2.2 专家访谈法12-13
- 3.2.3 问卷调查法13
- 3.2.4 数理统计法13-14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14-34
- 4.1 运动员的情况14-19
- 4.1.1 运动员的年龄结构14
- 4.1.2 运动员的身高与体重14-15
- 4.1.3 运动员的扣球与拦网15
- 4.1.4 运动员的训练年限及运动等级15-17
- 4.1.5 运动员的来源17-19
- 4.2 教练员的情况19-24
- 4.2.1 教练员的年龄结构19
- 4.2.2 教练员的学历和裁判等级19-20
- 4.2.3 教练员的职称20-21
- 4.2.4 教练员的任职21
- 4.2.5 教练员的执教年限21-22
- 4.2.6 教练员的科研22-23
- 4.2.7 教练员的培训23-24
- 4.3 运动训练、学习和管理水平的情况24-28
- 4.3.1 运动训练24-26
- 4.3.2 运动员学习26
- 4.3.3 管理水平26-28
- 4.4 竞赛制度的情况28-29
- 4.5 经费来源的情况29-30
- 4.6 后勤保障的情况30-32
- 4.6.1 场馆设施30-31
- 4.6.2 运动员的膳食及补助31
- 4.6.3 运动员的医务监督31-32
- 4.7 运动员就业的情况32-34
- 5 结论与建议34-36
- 5.1 结论34
- 5.2 建议34-36
- 6 参考文献36-39
- 附录39-45
- 致谢45-4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6-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依柱;略论六人排球运动及在我国的发展[J];益阳师专学报;2000年05期
2 朱征宇;关于发展广东沙滩排球运动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李心华,任林珍;排球运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体育文化导刊;2001年06期
4 周红律;对排球运动社会学理论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1年01期
5 龚德贵;论排球运动的社会文化意义[J];体育学刊;2001年01期
6 沈湘生;少儿排球运动规范化训练初探[J];发明与革新;2001年05期
7 胡元明,周大军;谈排球运动中的下肢击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8 郭鸿;排球运动基础理论问题的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周明华,王新国;试析采用彩色排球对排球运动发展的影响[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10 张永,蒙祖兵;新规则对学校排球运动的影响——兼析玉林师范学院排球联赛[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禹;葛春林;;排球运动智力特征的内隐观[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2 杨劲苍;;限制身高与排球运动之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3 王法信;;对“弹跳”原理及其应用的探讨[A];第二届中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C];1981年
4 葛春林;赵西堂;;世界高水平女排自由人竞技能力相关因素研究[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葛春林;赵亮;;核心稳定性与沙滩排球运动——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隋树藩;胡波;;坐式排球运动的兴起、现状与发展[A];残疾人体育研究——首届全国残疾人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选编[C];2004年
7 杜宁;;我国体育院校男子排球队团队凝聚力水平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叶康远;我区“一校一品牌”战略凸显成效[N];温州日报;2012年
2 倪颖;鞍山高中生眼中的美国教育[N];鞍山日报 ;2007年
3 本报记者 苏畅;女排女沙夺牌争金 男排男沙世界水平[N];中国体育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谭湘竹;龙江女排 化蛹成蝶[N];黑龙江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汪大昭 李长云;排坛换代未有时[N];人民日报;2006年
6 贵州省黔西南州总工会副主席 王敬黔;“擦网”何须重开![N];工人日报;2011年
7 宋澎;放大的七日[N];工人日报;2000年
8 任春 赵丽君 张竹立 温馨;硕果累累迎国庆[N];营口日报;2006年
9 汪大昭;奖励不能只奖不励[N];市场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迎旭;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治;新世纪黑龙江省群众性排球运动发展战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吴伟;安徽省城市群众性排球运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3 倪亚丽;湖北省企事业单位职工排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1年
4 张展;我国普通高校开展沙滩排球运动的现状与对策[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祝慧英;山东省沙滩排球运动开展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韩建阳;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展沙滩排球运动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汪焱;影响我国群众性排球运动普及的主要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国翠娟;延边排球运动现状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9 刘伟;黑龙江省市级高中排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相升;豫北高校大学生课外排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019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901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