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体育信息对高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手机媒体体育信息对高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分析法,对手机媒体体育信息对高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围绕调查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体育信息现状、体育价值观因子影响现状、消极体育信息影响现状以及手机媒体体育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手机媒体体育信息更好的促进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完善提供借鉴。研究认为:(1)接触体育信息现状方面:接触途径前两位分别是手机体育WAP网站以及APP应用平台;接触频度经常和有时的合计比例达到81.5%,每天接触手机体育信息的时间在半小时内的人数居多;体育内容接触排在前三位的是体育赛事、体育新闻和体育休闲娱乐;接触体育信息动机以欣赏体育比赛、娱乐以及了解体育动态三者居多。(2)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因子影响方面: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整体认知水平较好,在个体体育价值取向方面影响差异显著;对健康价值观的认知较好,能够对健康的概念、健康知识与技能获取、健康的重要性等有正确的认识,其中在知识与技能获取方面需要加强;对休闲娱乐的意义、作为、参与等有正确认识,但参与次数相对不足;对维护比赛竞争有序有正确认识;体育消费动机以及内容方面男女存在差异,总体情况良好,但个别存在消费认知不深问题;对体育道德认知水平较好。(3)接触手机媒体消极体育信息以及存在问题方面:对体育暴力、体育比赛不公正情况、色情化体育信息、虚假信息方面多数学生都能够正确的评判这些消极体育信息,但有少数学生对消极信息影响认识不深刻,未能作出积极的评价。消极体育信息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影响形成原因在于学生体育价值观尚未完善、学校重视不足、手机媒体监管不到位。手机媒体传播体育信息主要存在问题为网速慢、缺少直播以及消极信息多等。(4)相应对策:一是促进手机媒体体育信息供给系统“按需”升级;二是加强政府对手机媒体体育信息监管责任;广泛开展大学生正确认知手机媒体体育信息教育。
【关键词】:手机媒体 体育信息 大学生 体育价值观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1 前言7-11
- 1.1 选题依据7
- 1.2 研究意义7-8
- 1.3 研究现状8-11
- 1.3.1 在手机媒体传播体育信息方面8-9
- 1.3.2 在媒介信息影响体育价值观研究方面9-10
- 1.3.3 在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研究现状方面10-11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1-13
- 2.1 研究对象11
- 2.2 研究方法11-13
- 3 结果与分析13-33
- 3.1 高校大学生接触手机媒体体育信息现状13-16
- 3.1.1 接触手机媒体体育信息的途径分析13
- 3.1.2 接触手机媒体体育信息的频度与时间分析13-14
- 3.1.3 接触手机媒体体育信息的内容分析14-15
- 3.1.4 接触手机媒体体育信息的动机分析15-16
- 3.2 高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手机体育传媒信息相关性分析16-18
- 3.2.1 高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构成16-17
- 3.2.2 高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手机体育传媒信息相关性分析17-18
- 3.3 手机媒体体育信息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观念的影响18-25
- 3.3.1 手机媒体体育信息对体育健康价值观的影响分析18-20
- 3.3.2 手机媒体体育信息对体育休闲娱乐价值观影响分析20-21
- 3.3.3 手机媒体体育信息对体育竞争价值观影响分析21-22
- 3.3.4 手机媒体体育信息对体育消费价值观影响分析22-24
- 3.3.5 手机媒体体育信息对体育道德价值观影响分析24-25
- 3.4 高校大学生接触手机传媒体育信息存在的问题分析25-29
- 3.4.1 高校大学生接触手机传媒消极体育信息态度现状25-27
- 3.4.2 接触消极体育信息对高校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分析27-28
- 3.4.3 手机传媒体育信息传播速度、内容及形式问题分析28-29
- 3.5 促进手机传媒信息对高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积极影响的对策29-33
- 3.5.1 促进手机媒体体育信息供给系统“按需”升级29-30
- 3.5.2 加强政府对手机媒体体育信息监管责任30
- 3.5.3 广泛开展大学生正确认知手机媒体体育信息教育30-33
- 4 结论33-34
- 参考文献34-36
- 附件36-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江南,邓文君;试析知识经济对我国体育信息工作的影响[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于辛纳;初探网络环境与体育信息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J];山东体育科技;2001年02期
3 孙玉堂;军队体育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情报资料工作;2001年S1期
4 陈家起;孙庆祝;陈培友;;培养和强化体育信息素质问题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年03期
5 汪康乐,邰崇禧;论新世纪对体育信息的选择[J];湖北体育科技;2004年03期
6 朱学强;杨磊;;论体育信息环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7 孔勇;朱学强;;体育信息环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8 牛芳;赵倩;马玲;;北京奥运会与我国体育信息产业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9 胡彪;饶坚;姚蕾;唐义梅;;体育信息整合暨区域间信息共享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朴哲松;;体育信息产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达维;;体育信息与体育信息技术发凡[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牛芳;;试述奥运会体育信息学若干成份的理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3 凌刚;徐雪霞;;体育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初探[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4 赵勇戈;;体育信息学科化服务模式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5 赵黎;;体育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6 李荣日;侯迎锋;;京津地区体育信息网络化与体育产业发展关系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7 赵培军;姜达维;陈淑慧;;体育信息技术人才社会需求分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8 张玲;;我国排球教练员信息素质现状与分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9 赵慧;车锦华;;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探讨[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10 刘雪松;张宁;胡敏娟;;体育信息为竞技体育服务的模式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向杰;奥运凸显我国体育信息之痛[N];科技日报;2004年
2 科研院;我校参加2004年全国体育信息科技大会[N];新清华;2004年
3 记者 叶华、通讯员 胡晶珊;我国体育信息工作将步入快车道[N];湖北日报;2004年
4 张立;全国体育信息科技学术大会举行[N];中国体育报;2012年
5 郭莹;初级起步阶段育信息化面临 八大商机[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张旭光;以科技赢得每一场胜利[N];中国体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伦红;体育信息管理的理论构建及应用系统开发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2 刘石;我国传媒体育信息教育功能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志玲;网络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意识、行为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都察;手机媒体体育信息对高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6年
3 陈伟;河南省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信息素质的现状与培养对策[D];河南大学;2011年
4 种莉莉;我国大众传媒对体育信息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亚琳;大众传播中的体育信息失真过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么雪娟;体育信息新媒体传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唐诗;长春市大学生通过大众传媒接触体育信息的现状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龙;商洛市高中生体育信息获得途径的调查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4年
9 秦琳娜;青海高校大学生接收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现状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彭静;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育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9617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961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