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竞技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渭南市竞技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竞技水平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不断发展,近三届奥运会三个新台阶,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我国健儿分别以32枚、51枚,38枚金牌名利金牌榜第三、第一、第二位,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51枚金牌一跃登上金牌首位。全世界体育强国为之感动震惊.同时在国内也掀起了史无前例“体育热”。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轰动效应,振奋了民族精神,鼓舞了人们对竞技体育的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我国竞技体育要想取得领先的地位,首先要全国体育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和各级体校不断输送优秀人才,而如何开发竞技体育项目与人力资源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事关国家竞技体育整体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议题。就陕西省而言,渭南市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且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作用。陕西渭南市县级少儿体校也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像武柳希(射击)、姚舜宇(举重)、梁杏花、徐宁等,他们多次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省运会上获得较好成绩,为陕西乃至我国竞技体育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引起了国内、省内同行的关注,可见渭南市对陕西省竞技体育的发展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理应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然而近几年渭南市竞技体育事业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的不协调,因此全面系统地对渭南市竞技体育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促进本地区体育事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渭南市各级体校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渭南市竞技体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深入认真的调查研究,对渭南市竞技体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得出如下结论:(1)渭南市各市县竞技体育项目发展不平衡,许多竞技项目的开展主要集中在渭南市市体校,而县级体校则重视不够,县与县之间的差距也较大。(2)项目覆盖率较低,普及程度不够.(3)教练员数量较少、学历不高、业务水平较低等是制约渭南市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4)三线运动员数量少、成才率低、“读训”矛盾严重、退役后就业困难等是阻碍渭南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5)加大力度改善场地、器材状况;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科研与体育信息建设,制定合理训练计划与训练大纲,强化科学选材,扩大选材范围;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提高奖牌的科技含量;尽力渲染竞技体育的群众氛围,提高领导、教练员、运动员、家长等对竞技体育的意识:改革激励机制,提高教练员的待遇,增加比赛交流机会。
【关键词】:渭南市 竞技体育 现状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1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选题的依据9-13
- 1.1 关于竞技体育概念的研究9-11
- 1.1.1 从目的角度定义竞技体育10
- 1.1.2 从特点角度定义竞技体育10-11
- 1.1.3 从需要角度定义竞技体育11
- 1.2. 国内外竞技体育的研究现状11-12
- 1.2.1 国外竞技体育的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竞技体育的研究现状12
- 1.3 研究目的、意义12-13
- 1.3.1 研究目的12-13
- 1.3.2 研究意义13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3-15
- 2.1 研究对象13
- 2.2 研究方法13-15
- 2.2.1 文献资料法13
- 2.2.2 专家访谈法13-14
- 2.2.3 问卷调查法14
- 2.2.4 实地调查法14
- 2.2.5 数理统计法14-15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15-31
- 3.1 渭南市竞技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5-17
- 3.1.1 通过省运会透视渭南市竞技体育实力15-16
- 3.1.2 通过全运会展示渭南市竞技体育实力16
- 3.1.3 由国际大赛成绩看渭南市竞技体育实力16-17
- 3.2 渭南市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现状分析17-21
- 3.2.1 教练水平现状17-19
- 3.2.2 运动员现状19-21
- 3.3 制约渭南市竞技体育发展因素的调查及分析21-26
- 3.3.1 训练条件较差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21-23
- 3.3.2 运动选材与竞赛不科学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23-24
- 3.3.3 选材现状24-25
- 3.3.4 政府、领导重视和支持程度不够影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25
- 3.3.5 渭南市的体育氛围不浓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25
- 3.3.6 激励机制不健全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25-26
- 3.4 渭南市竞技体育发展对策的探讨26-31
- 3.4.1 合理项目布局26
- 3.4.2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练员业务素质和能力26-27
- 3.4.3 加强后备力量的储备和培养27
- 3.4.4 切实抓好“读、训”矛盾和退役运动员就业问题27-28
- 3.4.5 完善管理、优化训练条件28
- 3.4.6 优化科学选材,不断提高成材率28-29
- 3.4.7 提高对竞技体育意识的培养29-30
- 3.4.8 合理安排竞技体育训练时间30
- 3.4.9 增加比赛的次数30-31
- 4 结论与建议31-32
- 4.1 结论31
- 4.2 建议31-32
- 致谢32-33
- 参考文献33-35
- 附录35-45
- 承诺书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少平;我省高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2 ;《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简介[J];体育文史;2001年04期
3 于文谦,任兵;中国社会体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4 沈时明;西部地区学校体育现状及“十五”期间发展目标与对策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于开峰;高等院校教职工体育现状调查[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邱福平;对学校体育现状与改革发展的探讨[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方玲,沈俊;女大学生体育现状调查及评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8 王志强;学校体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谭小勇;湖南省城郊富裕乡村体育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10 俞慧燕,徐伯彤;浙江农村中学体育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兆征;张剑;;南昌市中老年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东湖区为例[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张新定;黄光志;黄良镇;;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思路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俊奇;王玉秋;孙作桦;宋京佳;李丽;;赣浙闽皖乡镇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4 马廉祯;;关于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标准化的研究[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兰自力;石岩;;台湾民俗体育现状探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6 李凤新;;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7 徐晓琼;;南北方老年人休闲体育现状的比较研究——以上海和沈阳为例[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8 何玲;骆秉全;;北京市农村体育现状及其发展对策[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周学荣;;我国两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情况的比较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10 杨威;王羽;高芸;;吉林省城市居民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侯婷婷;“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N];云南日报;2007年
2 记者 沈洁邋通讯员 陈惠琴;168户居民将接受调查[N];嘉兴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宋澎;我国群众体育现状依然不容乐观[N];工人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年伟;重庆农民工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D];重庆大学;2009年
2 姚柱;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史永红;江苏省丹阳市中职学校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苏州大学;2008年
4 郭宝科;鲁苏浙赣四省村落农民体育现状的实证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应培培;德州市农村小学体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宗瑶;北京市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7 王玮;吉安市小城镇体育现状及发展模式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冬梅;江苏省常熟市练塘镇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书磊;泉州市民办高校体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云涛;南京民办高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78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978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