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1 20:28

  本文选题:道德同一性 + 道德判断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崇尚道德,学校教育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但现实中道德滑坡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了解道德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尤其是了解道德行为发生的动机意义重大。布莱西的理论认为,道德同一性可能在道德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道德行为的发生不仅是认知好人的结果,而且是在道德判断的基础上进行责任判断后才有可能发生的行为,责任判断的结果反映了个体道德同一性水平上的差异。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最新道德同一性文献的梳理,首先从概念上厘清了道德同一性的内涵,然后以开放式问卷调查为基础,建构出道德同一性的内在结构,编制大学生道德同一性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的特点。并以陕西55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道德同一性问卷、道德情境判断问卷和道德行为意图问卷,探讨了道德判断对道德行为意图影响的内在关系,结论如下: (1)根据开放式问卷的分析结果,建构了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的内在结构,分别为集体主义同一性、仁爱友善同一性、助人利他同一性、知恩图报同一性、诚信负责同一性、勤俭自律同一性和认真上进同一性。 (2)自编《大学生道德同一性问卷》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大学生道德同一性发展的测评工具。 (3)大学生道德同一性总体上发展良好,各个维度发展基本均衡。 (4)大学生道德同一性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从性别上来看,仁爱友善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其他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从年级上来看,除认真上进维度随年级上升不断增长外,大二学生的道德同一性发展水平在在总体上和具体维度上均为最低。 (5)道德同一性和道德判断对道德行为意图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6)道德判断对道德行为意图的预测作用会受到个体道德同一性水平的调节。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lways advocated morality, and school education has also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mor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but in reality, the phenomenon of moral decline is common, so understand how moral behavior occurs. In particular,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motivation of moral behavior. According to Bracey's theory, moral identity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oral behavior, that is, the occurrence of moral behavior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cognition of good people. And it is the behavior that can happen after the responsibility judgment i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moral judgment, and the result of the responsibility judgment reflects the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moral identity. By combing the latest literature on moral identity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study firstly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of moral identity from the concept, and then construct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moral identity based on the open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by compiling the questionnaire of mor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aking 550 college students in Shaanxi province as the subjects, using self-made mor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moral situational judgment questionnaire and moral behavior intention questionnair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judgment and moral behavior intention. 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1)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open questionnair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mor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constructed, which is collectivism identity, benevolence and friendliness identity, altruistic identity, knowledge and reward identity, honesty and integrity identity. Self-discipline and self-discipline are the same as hard work and hard work. 2) the questionnaire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identity has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hich can be used as an evaluation too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identity. 3) the mor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s well on the who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dimension is basically balanced. 4) there are grad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mor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erms of gender, the scores of girls on the dimension of benevolence and friendlines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boys,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ther dimension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moral identity of sophomore students is the lowest both in general and in specific dimensions. 5) moral identity and moral judgment can predict the intention of moral behavior. 6) the predictive effect of moral judgment on the intention of moral behavior is regulated by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moral identity.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劲松;;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博弈分析[J];大家;2011年16期

2 刘国云;陈爱华;;从价值同一性的历史构建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难题[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丁雪红;;同一性高低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应对方式和宿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沈戴;李淑莲;;《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心理学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1年07期

5 王灿龙;;试论“不”与“没(有)”语法表现的相对同一性[J];中国语文;2011年04期

6 王力钢;;一种基于模态语境的分析性刻画新方案[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刘朝建;;为什么美是主客观的同一[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8 詹宏伟;;解决矛盾的两种方式与发展方式转型[J];江汉论坛;2011年08期

9 阮怡;;寻求本义——文学与经学的二维阐释[J];当代文坛;2011年04期

10 姚介厚;;跨文化哲学的四个维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法刚;;大片转机与思想探索(摘要)——评析《投名状》、《集结号》的同一性[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陈雨思;;论复杂系统同一性的复杂性——兼论后现代思潮颠覆同一性的双重意义[A];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雨思;;论科学的复杂性——兼评科学终结论[A];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晓;赵春英;孙延林;吉承恕;;残疾大学生运动员的运动同一性和运动定向的关系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5 王成城;刘洪;刘善堂;;同一性与组织有效性研究述评[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田海平;;生命的“大同”与“大异”[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张金山;;论大学生群体道德引导机制的构建[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6年

8 彭聃龄;郭德俊;张素兰;;同一性判断中汉字信息提取的初步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9 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10 俞吾金;;论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化中的一个关节点[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吉首大学教授 易小明;和谐:差异性与同一性的统一[N];社会科学报;2007年

2 任秋凌;个人DNA图首次完整破译 人类同一性不是99.9%[N];北京日报;2007年

3 安徽铜陵学院 刘星期;此激情非彼激情[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张巍;提高心理素质 注重观念教学[N];中国改革报;2003年

5 杨永德;书籍内容和装帧的文化同一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6 黄楠森;《矛盾问题新探》简评[N];光明日报;2005年

7 班石;设计构成的同一性与对立性[N];美术报;2007年

8 姜宇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抵抗”同一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杨雨帆 苏勇 本报记者  魏永强;“风力发电”与“风力阻滞”的力学同一性[N];大众科技报;2006年

10 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刘海涛;“和谐”是否就是告别“斗争”[N];解放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友军;批判的人学[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耀臻;论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武敬杰;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龙小平;可能世界中的名称和同一性[D];西南大学;2007年

5 黄淳;刑事诉讼中的重复追诉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张乃禹;中韩小说现代化转型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7 张小玲;刑事诉讼客体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兰佳丽;联绵词词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阮文善;类型学视野中的同一、差异与相似[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探索[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梅;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军;大学生道德学习实施策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吉玉娇;宗教伦理与信教大学生道德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李彦岑;论叙事同一性与他者维度[D];浙江大学;2011年

5 吴海英;个人同一性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强;大学生道德接受的理论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7 尹寒;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调查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尹寒;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调查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林琳;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10 祝辉;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创新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206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9206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c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