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术英才成长过程中的赞助性流动机制分析
本文选题:学术英才 + 影响因素 ; 参考:《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年03期
【摘要】:本研究采用实证方法,对我国学术人才尤其是学术英才群体的结构性特征,以及影响英才成长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相关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英才的成长与家庭出身和早期教育环境间存在间接相关性,个人兴趣和意志力等因素也是影响其成长的显著变量。研究还发现,在我国英才身份和地位的获得与行政身份、研究资源拥有量、从职年限等等间都存在强关联。概而言之,家庭环境、学缘、行政资源、研究资源,以及由从业年限、流动机会所带来的学术关系网络等等,都构成学术英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赞助性因素。
[Abstract]:Using empirical method,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talents, especially the academic talents,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growth of academic tal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n in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rowth of talents and their family background and ear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factors such as personal interest and willpower are also the significant variables affecting their growth.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re is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cquisition of talents' status and administrative identity, the amount of research resources, the number of years of service and so on. In general, the family environment, academic background,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research resources, and academic relationship networks brought about by years of employment and mobility opportunities all constitute important supporting factors in the growth of academic talent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人才强校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09JZD0036-1)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科重点课题《学术精英的成长环境与机制研究》(A090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系列成果
【分类号】:G40-0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永瑞;黎翔;;50后两院院士高等教育传记特征与政策建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阎光才;;学术系统的分化结构与学术精英的生成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3 郭美荣;彭洁;赵伟;屈宝强;;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过程及特征分析——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01期
4 陈晓剑;李峰;刘天卓;;基础研究拔尖人才的关键成长路径研究——基于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年01期
5 刘超,吴殿廷,顾苏丹,张若,蔡春霞;高级人才成材因素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成材背景的统计分析[J];人文地理;2004年05期
6 吴殿廷;刘超;顾淑丹;张若;蔡春霞;;高级科学人才和高级科技人才成长因素的对比分析——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5年08期
7 吴殿廷,李东方,刘超,张若,顾淑丹,蔡春霞;高级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因素分析——以中国两院院士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瑞;黎翔;;50后两院院士高等教育传记特征与政策建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吴殿廷;赵江;刘鸽;肖敏;;中国杰出体育竞技人才成长因素的地理分析——以奥运冠军为例[J];地理科学;2007年06期
3 谷志远;;高校青年教师学术产出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个性特征和机构因素的差异分析[J];高教探索;2011年01期
4 阎光才;;亚努斯的隐喻——去行政化语境下的学术精英角色与权力内涵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05期
5 楼武林;吴殿廷;张艳平;;杰出经济学家成长的环境因素分析与启示——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例[J];传承;2010年06期
6 张陆;王研;;中国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现状及分析——以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黄维德;;新时期人才成长的几个重要关系[J];第一资源;2008年03期
8 李永瑞;黎翔;;高等教育经历对我国高级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50后”两院院士高等教育传记特征与政策建议[J];第一资源;2010年01期
9 谭文华;论科学学派及其在科学活动中的功能[J];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06期
10 王汇;施远涛;;我国教育领域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兼以湖北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段志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卜晓勇;中国现代科学精英[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梁镇;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田起宏;文化、教育、经济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肖楠;大学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王一军;从“高深学问”到“个人知识”[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剑锋;非公经济企业员工职称评审改革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郭新艳;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3 赵学军;河北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袁焕贵;东莞市高新技术企业家培养的环境支持系统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5 龚雅丽;近代留学生与国家自然科学奖[D];山西大学;2006年
6 孙娜;我国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社会成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7 王秀茹;论科技人员家庭微观环境的和谐[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8 胡冰;民国人物分布特点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陶爱民;中国工程院院士群体状况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程东晓;河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素矿;王焰新;;我国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特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王言荣,刘洁;中国城市科教职能等级划分及空间分布研究[J];地理科学;2001年02期
3 刘牧;储祖旺;;新中国培养的两院院士成长因素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05期
4 胡兆量,王恩涌,韩茂莉;中国人才地理特征[J];经济地理;1998年01期
5 金碧辉;刘俊婉;;缔造科学:从诺贝尔奖现象看科学研究的特点[J];科学观察;2006年06期
6 刘则渊;赵红州与中国科学计量学[J];科学学研究;1999年04期
7 李晓轩,牛珩,冯俊新;科研拔尖人才的成才规律与启示[J];科学学研究;2004年03期
8 刘俊婉;;杰出科学家论文影响力的社会年龄分析[J];情报学报;2010年01期
9 刘超,吴殿廷,顾苏丹,张若,蔡春霞;高级人才成材因素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成材背景的统计分析[J];人文地理;2004年05期
10 李喜所;中国留学生与五四运动(上)[J];神州学人;199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卜晓勇;中国现代科学精英[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旆言;;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7期
2 贾丽媛;刘陈艳;;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陈剑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教师的影响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15期
4 贾晓瑜;张亚妮;刁俊;钟朝晖;;重庆市中学生饮食行为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5 胡雁波;;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06期
6 陈淑平;;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4期
7 牛丽文;姜俊;;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战略成本动因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姚凯峰;孙飙;;国内外体力活动研究现状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姜向群;丁志宏;秦艳艳;;影响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多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1年04期
10 刘春朝;潘桂香;;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宁波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斌;李娜;;我国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2 魏丽;付忠亮;李昌坤;王心朋;;影响镁合金板材冲压成形性能的因素[A];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第五届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魏丽;付忠亮;李昌坤;王心朋;;影响镁合金板材冲压成形性能的因素[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4 杨坚;訾跃平;;优化抄纸助留体系 促进企业效益提高[A];'2010(第十八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及造纸新技术应用研讨会('2010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与造纸新技术应用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陈晶;杨舒杰;;制药企业员工忠诚度影响因素及培养对策[A];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论文文集[C];2009年
6 俞嗣皎;李大庆;陈国柱;李井怀;于甜;;影响Si(Li)探测器性能的一些因素[A];第7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1994年
7 侯智惠;;内蒙古农民增收难的分析与对策[A];内蒙古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董圣鸿;王燕;胡竹菁;戴海琦;;影响试题难度的认知因素的现代测量学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张婧忻;;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季民;张亮;金洛楠;;光电催化氧化法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王激清 河北农业在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马文奇;氮磷钾肥比例的影响因素及合肥比例预测[N];农资导报;2005年
2 记者刘斐;中国将成为重要影响因素[N];中国黄金报;2011年
3 彭春来;市场影响因素没有变化 2900点不是牛熊分界线[N];证券日报;2011年
4 许帅;服务合理区影响因素研究[N];中华建筑报;2011年
5 渤海期货 温京海;焦炭价格的影响因素[N];期货日报;2011年
6 解语;三大影响因素:制度、物流、数据[N];人民邮电;2011年
7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王激清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马文奇;氮磷钾肥比例的影响因素及合理比例预测[N];农资导报;2005年
8 苏东荣;影响因素依然较多[N];期货日报;2005年
9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张浩然;2009年国内小麦市场:仍由政策主导,,影响因素增多[N];粮油市场报;2009年
10 余志平;病人服药不依从性影响因素初探[N];中国医药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淑芳;普京执政以来的俄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张宗贵;成像光谱岩矿识别方法技术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4年
3 尹向东;我国钢铁企业并购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4 邹志勇;企业集团协同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杨正林;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华玉妹;污泥中Cu、Pb和Zn的生物沥滤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毕琳;我国城市化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8 谈颂;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影响及预测因素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张晓丽;小鼠精原细胞分离培养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方金水;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营销执行力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珊珊;专业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机制与调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徐芬明;重庆市住宅价格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张颖;基于消费者品牌转换类型的满意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丁磊鑫;中小物流企业动态联盟绩效及稳定性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郭雅清;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6 肖薇;中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7 罗小斌;滨海旅游目的地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8 汪宁;苏州高职生择业影响因素的调查及研究分析[D];苏州大学;2007年
9 马金金;网络家校合作的家长满意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邵俊丽;跨国技术聪明中企业知识吸收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21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921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