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论学校教育的隐性力量

发布时间:2018-06-12 18:12

  本文选题:学校教育 + 隐性力量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6期


【摘要】: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限于显性层面的知识传递,还包括各种隐性层面的影响,即学校教育的隐性力量。所谓隐性力量,就是指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和生活中,通过交往、体验而潜移默化获得的非预期的作用和影响。学校教育中的隐性力量主要体现在知识、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在知识方面,知识具有控制力和再生产力;在情感方面,情感具有信号传递、感染、驱动以及控制的力量;在行为方面,教师行为对学生具有复杂力,学生群体行为具有同化力,教育制度具有规训力。
[Abstract]:School is the main place for students to receive education. The influence of school education on students is various. It is not only limited to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at the explicit level, but also includes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hidden levels, that is, the recessive power of school education. The recessive power refers to the unexpected effect and influence that students gain through communication and experience in school education and life. The recessive power in school education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knowledge, emotion and behavior. On the knowledge side, knowledge has the power of control and reproductivity; on the emotional side, emotion has the power of signaling, infection, drive and control; on the aspect of behavior, the teacher's behavior is complex for the students. The student group behavior has the assimilation power, the education system has the discipline ability.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与教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0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建华;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近代西方道德情感理论述评[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金俊;;清代江南宗族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李传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撰述中的名教观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孙代尧;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论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钱民辉;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郭建如,马林霞;社会学的制度与教育制度研究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6 陈建华;;论知识/权力关系及其对教育知识价值取向之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7 周宗伟;权力的轮回——虚拟环境下的师生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张小红;;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与原因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曾军平;;集体利益:一种理论解说[J];财经研究;2006年09期

10 何李方;“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农村义务教育体制问题探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缨;信任、契约及其规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晋升;论传媒引导和受众参与的意识互动[D];暨南大学;2000年

2 苏同福;化学分层递进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鸿;促进高新区发展的社会控制研究[D];福州大学;2002年

4 王望妮;试析影响外语学习中“冒险精神”的社会情感因素[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红霞;论语文教学主体的情感智慧[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丽华;利用情感教学优化中学课堂教学管理[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蓓 ;虚拟内疚的机制及其德育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廖茂忠;义务教育补偿的价值基础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曾小珊;影响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输出的环境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高延玲;中国大学生英语课堂上的语言焦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辉;;学校必须重视传统美德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6期

2 刘晓莉;别让学生有靠山[J];基础教育;2004年12期

3 胡志坚;;探讨教育功能问题的一篇力作——评《教育功能的偏失与匡正——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4期

4 吕爱军;;学校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归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27期

5 王蕊;;教育中知与行的关系——从学生学的角度[J];技术与教育;2011年01期

6 杨梅;;从需要层次理论谈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6期

7 蒋春梅;;“位育”之道——学校教育路向[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8 谢巍;李颖;高众辉;;学校对再婚家庭学生的教育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年08期

9 谢政轩;;同沐春风 共享阳光——浅谈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教育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6期

10 徐景彩;;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认识——基于“药家鑫事件”[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晓东;黄连芳;;新时期农村学生家访的策略[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2 李刚;;小心,学生“自杀性”行为[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李春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学校心理卫生及健康教育浅析[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秦玉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衰减问题研究——以中南某县为例[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胡辛人;;关于写作《浅论华中敌后的干部学校教育》一文的几点体会[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5年

6 李光辉;;新时期学校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4年

7 史新琼;;浅谈教育科研档案管理[A];新时期档案工作论文集[C];2005年

8 刘传德;;外国学校管理史话(三)——古希腊罗马的学校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张捷夫;;清代山西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1994年

10 李荣斌;;论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市学业管理与评价所 凌兆福;学校教育应以“大学业”为中心[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周润智;健全的学校教育[N];光明日报;2000年

3 张耕山;加大学校教育力度[N];江西日报;2004年

4 白石洲中英文学校校长 兰金仁;学校教育应当做些什么?[N];深圳商报;2004年

5 冉文园;学校教育有四难[N];保定日报;2006年

6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 市教育局局长 宋吕银;当下学校教育的应有情怀[N];泰州日报;2009年

7 记者 赵青 杨士龙;加拿大:快乐与自由,基于遵守规则与纪律[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莱芜四中校长 张士军;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 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N];莱芜日报;2010年

9 陈 婷;浅谈学校教育与道德建设[N];中国教师报;2004年

10 吴康宁;从“社会规限”到“人的解放”[N];天津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家军;学校教育的隐性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田道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彩霞;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琴;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汉珍;丁丁为什么在家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明朝;梁漱溟的教育思想(1915-1945)[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朝晖;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冯绮云;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马丽燕;宗教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芳;学校服务社区的功能缺失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9年

7 关玉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与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培养的关系[D];南昌大学;2008年

8 吴继军;明代学校教育及其功能的拓展[D];西南大学;2009年

9 林海玲;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刘玉侠;学校考试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106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0106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c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