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辛亥革命后教育变革刍议

发布时间:2018-10-15 11:43
【摘要】: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社会的转型使教育为之发生变革:确立了全新的教育宗旨;出台了学制的更新方案;提高了教科书的编写质量;探索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为民国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bstract]:The Revolution of 1911 overthrew the rule of Qing Dynasty and establishe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made education change for it. It explor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系;
【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5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林杰;文化中心的迁移与30年代文学的都市生存空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龚书铎,宋小庆;辛亥革命时期文化四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李日;杨毓麟与近代暗杀活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5 周晓明;留学族群视域中的新月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桑兵;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J];近代史研究;2003年02期

7 郭世佑,邱巍;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环境与孔教运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8 陈天涯;蔡元培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思考与探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朱煜,张连生;从“教本”到“学本”——论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和趋向[J];历史教学;2003年02期

10 刘军;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J];历史教学;2003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焦润明;梁启超法律思想综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胡文生;学术·体制·人[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4 王圣育;近代乡村自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章博;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基督教大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文彬;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知识界的反应[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妙玲;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近代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梁洁;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肖素红;试论社会科课程中历史教育的地位与作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高莉玲;五四时期“教育救国”思想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齐晓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理知识的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孟凡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科书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清泉;中学历史教材的沿革与改革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黄长健;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春梅;我国初中历史教科书建设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10 黄胜昔;现代性的渴望[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玉芹;;1901年-1921年中国近代教育的嬗变[J];东北史地;2011年04期

2 郑友训;关于新世纪教育理念的思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张金珂;探索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师资培养模式[J];泰安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4 周立珍;21世纪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要求[J];体育科技;2000年04期

5 杨矗,张进峰;略论“生态和谐”教育理念[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谢华均,宋乃庆;新教材编写的教育理念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5期

7 柯万英;家长会点评[J];班主任之友;2003年11期

8 陈增叶;;面对孩子别忘了“以人为本”[J];家庭.育儿;2003年04期

9 朱小石;课程改革应以现代教育评价制度为导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03期

10 李翠莲;美国教育理念对近代中国教学的影响——以南开经济研究所为研究个案[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象益;;提升教育理念 促进学术繁荣 迎接学习型社会挑战[A];学习型社会与科技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2 冯辉荣;聂丽华;李正红;周新年;;重视人才培养过程,突出养成教育理念-力学教学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之我谈[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孙娟;;绿色教育——承载心灵的成长——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转型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4 王丹;;体验:拨动学生的“情”弦[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闫淑玉;;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的安全教育[A];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杨印生;佟金;任露泉;;农机教育与人才的精确培养[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施敏;;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的挑战与对策[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吴建华;;中德高校会展教育实践之比较研究[A];2007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玉臣;;教育家成长与实现教育家办学面临的瓶颈问题[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10 张东林;谢玲玲;阎俊;沈会青;高菊雯;王静;;开展“札记”研究,促进青年班主任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芳雯;羊角沟中心幼儿园教育理念新[N];朝阳日报;2009年

2 记者 郭熠;新区职业教育理念值得借鉴[N];滨海时报;2010年

3 黄明鑫 达兴文;树立新的扫盲教育理念[N];自贡日报;2011年

4 金振邦;“五道杠少年”受关注:两种教育理念的冲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李爱铭 彭薇;“五道杠”少年引起教育理念之争[N];解放日报;2011年

6 赖广昌;辛亥革命后广东革命党与会党的冲突[N];汕尾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辛成;转变教育理念 向课堂要效益[N];铜川日报;2010年

8 宋新;温暖的教育理念是可以触摸的[N];天津教育报;2007年

9 李治国;一个教育理念的传奇故事[N];驻马店日报;2011年

10 本报评论员 刘文宁;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N];工人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王凌皓;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马望星;当代军校大学生荣辱观及其教育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冯青来;文化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孙长智;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矛盾的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07年

7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生;校长决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黄林芳;教育发展机制论[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唐亚阳;中国书院德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灵芳;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化学概念学习模式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2 罗莹;借鉴CIS战略建造学校形象识别系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3 薄惠萍;高中电磁学规律教学行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4 常秀娟;对一所学校三十年教育变迁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朱昔平;更新教育理念,,创新课堂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6 章健;中美中小学数学教育理念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敏;“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韩英群;构建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林华;龙嘉镇小学科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曲建康;论我国的奥林匹克教育问题[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72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272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6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