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世界——走出德育困境的应然选择
[Abstract]:The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medium and long-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2010-2020) puts forward: "insist on moral education first." To construct a moral education system that can effectively connec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innovate the form of moral education, to enrich the contents of moral education,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ttraction and appeal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o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1] in the new period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outline, Implementing country
【作者单位】: 河南教育学院;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志山;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彭自力;;德育困境的反思与生活化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0年09期
3 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J];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传信;翟莉;;德育知识·德育观念·德育智慧——《德育原理》教学目的论探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赵必华;建立教育目的导引机制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易连云;马霖;;对立还是融合:对“5+2=0”的诘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赵欣华;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5 马卫平;范运祥;;受过良好体育教育人的形象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6 邹腾;;新时期加强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J];才智;2008年23期
7 秦松男;;关于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0年29期
8 陈南坤;陶晗;;当代中西方道德教育复兴的社会动因比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3期
9 刘伟;;中职德育课程的实践活动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8期
10 杨晓慧;;魅力校园 明德修身——中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体现[J];成功(教育);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瑞;;由教育目的引发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蔡芳;罗祖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目的——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现实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武敬杰;;影响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A];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a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ICCCT2010)[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丽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何珊;德育时机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4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金情;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6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美国新品格教育对我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启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杨一楠;大学生群体中和谐人格的缺失分析及自主性构建[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3 林异繁;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应对措施[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玉;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会娟;国外德育理论视野下的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6 刘琼;瑞丽市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魏芳;素质教育背景下增强民办高校德育实效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成瑶;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肖志兴;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田静;当代大学生道德冲突现状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2 张祥云;人文教育特点新探[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俊婷;;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年04期
2 李书敏;切实提高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基础教育参考;2004年03期
3 晁中雷,张永军;德育的历史性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4 游萍;对中专学校德育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5期
5 曹学慧;;简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陈士英,郭清洁,郭京振;试论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与对策[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李树斌;;浅论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之生活化方式[J];法制与社会;2007年04期
8 侯文华;;德育贴近生活有哪些基本途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年06期
9 王蕙;;在实践中实现德育生活化[J];教书育人;2006年33期
10 宋兴;;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平原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晓静;;走出窘境 德润人心——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A];云南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瑞群;徐秀筠;;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整体构建德育工作体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3 王传雄;;根据社会现状,探究当前小学德育工作[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4 郭贯群;;网络化德育工作试想[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5 彭成强;;新时期职校德育工作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重庆卷)[C];2010年
6 刘桥福;;对新时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探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7 吴春晓;;儿童的德育应该儿童化[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8 杜景娅;;改进方法,提升实效,贴近生活,走进心灵——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初探[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9 刘肖岑;姜苈娟;;德育功利性的泛化和德育美学观的树立[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都燕敏;;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校本管理创新[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 代保民;课堂德育:找到德育回家的路[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谢显秋;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思路[N];济宁日报;2006年
3 河东区互助道小学 董国红;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讨[N];天津教育报;2007年
4 高德新邋吴其祥;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N];济宁日报;2008年
5 本报特约通讯员 孙龙;“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N];江苏教育报;2009年
6 李雨虹;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N];吉林日报;2010年
7 本报评论员;学习者生存学习者发展[N];西安日报;2004年
8 侯文华;德育贴近生活有哪些基本途径[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陈必武;打造德育活动全新载体[N];连云港日报;2010年
10 马翠莲;我是个学习者[N];上海金融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志军;德育管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吕林海;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初一;“新时期”蒙古族小说传统文化意识转变—信仰意识的转变[D];内蒙古大学;2009年
5 杨洋;生命视域下的传统道德与高校德育变革[D];西南大学;2009年
6 顾伟勤;语言输入、交互和二语学习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顾姗姗;负反馈、修正后输出、注意和感知对外语发展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史宁;复杂思维视野下的高校德育系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9 何隆德;新时期干部成长环境与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宋善文;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晶晶;新时期我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2 尹莉;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初探[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3 汪红梅;中学与大学德育的衔接[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忆琳;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道德教育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刘淑珍;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6 张俊龙;新形势下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7 丁万娟;新时期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李琳;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德育内容的创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甄一捷;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时代审视与价值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曹晓红;从“成圣”到“成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14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314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