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共享中接受者行为条件研究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recipi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ditions for teachers'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eachers'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杜颖;;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7期
2 胡泽平;施琴芬;;高校隐性知识的内涵和流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11期
3 杨振华;施琴芬;;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促进因素与障碍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01期
4 丛海涛;唐元虎;;隐性知识转移、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7年01期
5 李长玲;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其对策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年02期
6 程艳霞,吴应良;隐性知识传播模型及共享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05年08期
7 邬胜荣;;论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及其实现模式[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1期
8 施琴芬;吴祖麒;赵康;;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隐性知识[J];中国软科学;200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丹;陈芳芳;;知识溢出的途径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2010年02期
2 何绍华;郭琳琳;;促进知识型企业中隐性知识的共享[J];图书与情报;2005年06期
3 胡素芬;杨朝燕;;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显性与隐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4 范波;黄志平;;研发联盟中合作伙伴投资策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陈元荧;;企业并购整合中的知识转移——一个技术跨越发展的视角[J];成人高教学刊;2009年02期
6 林忠;孙灵希;;分形隐性知识管理视角下的组织智商生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7 陆嵘;刘海峰;唐俊峰;;面向知识的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8 从峰;;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年03期
9 张樨樨;朱庆林;;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J];东岳论丛;2011年09期
10 雷志柱;雷育生;;基于信任视角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J];高教探索;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湘浩;刘云;;基于人才流动的企业隐性知识传播模型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潘东华;单元;;基于项目的虚拟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A];全国第十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湘浩;刘云;;企业隐性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富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蒋国平;基于隐性知识创造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吴志新;服务外包模式下组织知识共享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与外包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于建政;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与项目绩效间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惠峗;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洪道诚;社会网络对隐性知识整合影响及其作用过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何明芮;个体层面的隐性知识认知及显性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杨雪滢;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严敏;工程咨询企业组织运行机制创新路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苏姗姗;企业研发团队成员满意度评价与提升机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磊;大型军工产品设计中的知识共享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孙倩;后现代视角下组织隐性知识转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丁筱菡;后现代视角下组织隐性知识吸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孙灵希;后现代视角下组织隐性知识创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庞学卿;组织文化、知识转移与新服务开发绩效[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董禹君;企业知识转移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梁宝学;知识型政府隐性知识的获取与共享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桂娟;工作压力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9 张俊杰;企业知识管理中的案例推理系统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周昕;制造业企业隐性知识获取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郁义鸿;知识组织与传统组织的知识化[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2 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3 王冀生;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4 陈坤华;论大学知识共享及其条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06期
5 张庆普,李志超;企业隐性知识的特征与管理[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11期
6 宁艳阳,常立农;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J];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06期
7 左美云;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科学决策;2000年03期
8 王娟茹 ,赵嵩正 ,杨瑾;隐性知识共享模型与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10期
9 施琴芬,郭强,崔志明;隐性知识主体风险态度的经济学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3年01期
10 张生太 ,李涛 ,段兴民;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传播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0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慕周;隐性知识的转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定生;口传活动中的接受者透视[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8年01期
2 果然;;做一个愉快的接受者[J];祝你幸福(知心);2010年07期
3 王秀红;从美学角度分析篇章接受过程中的动态模式[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S2期
4 刘晓霞;从文艺作品的接受者与创作者的角度认识毛泽东美学思想——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2年02期
5 姚文放;期待视野与文艺接受社会学[J];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01期
6 赵娟;;企业员工隐性知识的共享策略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15期
7 潘惠娟;;接受中的艺术真实[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张文军;哲学为谁而说——哲学:在诠释者与接受者之间[J];东岳论丛;2004年05期
9 李志宏;朱桃;赖文娣;;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年04期
10 钟克钊;广义接受论初探[J];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校琴;;从接受者阐释视角看《汉英词典》例证的一些问题[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王十禾;;“网络民声”本体研究[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3 吴慧颖;;毛泽东的文学接受理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4 林建煌;;也谈文艺的工农兵方向[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5 郑善銮;;外周造血干细胞检测对移植排斥反应诊断的临床意义[A];第九届西北五省(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王卫平;;曹禺三大名剧的接受历程与当代价值——重读曹禺的启示[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7 郑巧梅;;《红楼梦》话语功能[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8 姜桂华;;辽海讲坛第三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学接受[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9 佟惠娟;;强化编辑的信息意识是提高学报质量的关键[A];辽宁省科技期刊编辑优秀论文集[C];1997年
10 吴家珍;;谈文学语言信息的传送[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凤阳;传奇与诗意[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闻轩;与员工有效沟通的四个法则[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3 李清;“手机传黄”不宜简单“以量定罪”[N];东方早报;2007年
4 本报特约观察员 Ken Kim;伯南克:谁该是金融资本的接受者[N];经济观察报;2007年
5 记者 王晓欣;房价超3000元几个人能受得了[N];河南日报;2006年
6 刘元江;现实版“变脸”将上演[N];医药经济报;2006年
7 孙高峰;改进以案说法方式推进普法[N];法制日报;2007年
8 曹萍 朱巍 朱姝 郭悦 陈柏安 沈怡众 谢平 金美珍;垃圾短信的法律分析及防范对策[N];江苏法制报;2005年
9 实习生 刘霞;输血未必增大患癌风险[N];科技日报;2007年
10 陈柏安 陈柏新;面对垃圾短信,,法律该怎么办?[N];检察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华伟;接受视野中的《聊斋志异》[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雯;图像与文本之距[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3 李丹;元白诗派元前接受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程小娟;圣经汉译中“God”的翻译讨论及接受[D];河南大学;2007年
5 马丽娅;先唐俗赋传播接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鲍英华;意境文化传承下的建筑空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邱毅;企业跨国并购整合过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高青松;岩土工程项目安全预控隐性知识集成与共享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徐晟;现象的被给予性与主体的转化[D];浙江大学;2008年
10 丁氏碧娥(释心孝);禅茶一味[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宏力;论新闻叙事接受者的解构性接受策略[D];苏州大学;2007年
2 刘一鸣;新闻接受的美学思考[D];湘潭大学;2007年
3 洪子元;机械制造企业的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4 高明;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梁艳平;软件开发企业的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6 吕海龙;许浑在唐宋时期的接受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7 沈艳艳;论美国汉学家何谷理的明清小说接受与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封建华;小学语文中鲁迅教学的反思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乐琦;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童话故事[D];暨南大学;2006年
10 樊爱萍;彷徨于中西文化之间[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09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409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