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复合社会同一性理论的发展意义
[Abstract]:Individual identity and group identity adapt to each other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identity and group identit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also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identity and group identity. The rational identity of the constitutional state and the r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overeign state are both challenged. Society must not only progress, but also progress on the basis of global identity. No single nation or party can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burden of globalization. In a complex society, identity can be established. This identity is based o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ocial members and criticizes the tradi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absorbs its reasonable elements. This identity originates from the proces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society cannot determine this process. On the contrary, it should follow the process of social history.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类号】:B84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高新华;论以人为本司法观的理论基础——从新宪法修正案谈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杨立江;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刍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胡文木;论法治与人性——兼论“人性恶”理论之得失[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管在高;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中介组织概念之辨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杨军;左建辉;;西方理性主义的发展脉络[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8 崔金云;;合法性与政府权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9 王世洲;关于中国死刑制度的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陈树林;交往行为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转变[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吾淳;;由精英而大众:荀子与孔孟伦理思想之别及其意义[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五辑)——2006国际儒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荀振芳;;学术自律视角中的学术自由[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郭春生;;从政治合法性理论看东欧国家共产党政权的丧失[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今社会主义实践”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2 胡振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杨伟东;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钟爱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权力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葛明珍;论权利冲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宏辉;民事起诉权保障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2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斌;有关合同法中显失公平规则的探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5 蔡书贵;实践性道德主体的建构与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6 姚亮;爱默生与美国民族文学进程[D];苏州大学;2001年
7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高巍;英美法三国行政诉讼制度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周红阳;刑法和人性:西方思想的批判性阅读[D];湘潭大学;2001年
10 雷天遥;价值视野中的中国法治现代化[D];湘潭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岚;;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再思素质教育的内涵[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徐今雅;;交往: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哈贝马斯批判理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3 牛海彬;曲铁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阈下的教师话语建构[J];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4 丁岚;;再思素质教育——从交往行为理论出发[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殷朝晖;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我国德育建设的现实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05期
6 南腊梅;;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教学交往关系重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05期
7 杨松峰;;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德育;2007年01期
8 张俭民;;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重构师生交往关系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1期
9 杨光云;赵辉;;哈贝马斯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及启示[J];教书育人;2008年12期
10 刘永琪;胡凡刚;;基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高燕;;现代性的后果及其教育反思[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何菊玲;教师教育范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樊改霞;公共教育的现代性转型及其困境[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胡之骐;公共领域中的师生教育话语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江楠楠;大学生同一性发展特点和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生;当代教育中师生交往行为缺失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何琴;交往行为理论与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婕;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方政;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松峰;论价值商谈型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7年
6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7 黄宗芬;对话教学实践的深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明鸣;从现代性到生活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香元;有效课堂教学交往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10 张云飞;教师言语方式的道德教育涵义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17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417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