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信息技术、性别平等与中国农村孩童教育——来自中国营养健康调查的证据

发布时间:2018-01-03 02:28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性别平等与中国农村孩童教育——来自中国营养健康调查的证据 出处:《人口与发展》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 性别平等 男孩偏好 孩童教育


【摘要】:采用中国家庭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1991-2009的数据,分析中国农村中小学孩童入学的影响因素,并着重研究移动电话、互联网、电视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中小学孩童入学率的影响。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性别平等具有差异化的作用,电话、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显著提高女孩的入学率,促进性别平等;而电视对性别平等的推动作用不明显。信息技术主要通过提高女孩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其教育回报率发挥作用。中国农村的教育投资决策不仅取决于教育回报率,而且受到社会性别文化的影响,男孩偏好越严重的地区,越倾向于对男孩进行教育投资。要巩固和加强基础教育领域性别平等的现有成果,一方面要继续推动信息技术尤其是电话、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或法制的手段逐渐淡化或消除农村地区的男孩偏好。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 Family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CHNSN) 1991-2009,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and focused on mobile phones and the Internet.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ch as television,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nrol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a differentiated role in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lephone and Internet technologies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enrolment rate of girls. Promotion of gender equality;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of television to gender equality is not obviou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mainly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girls. Therefore, improving the rate of return on education plays a role. China's rural education investment decision is not only determined by the rate of return on education, but also affected by gender culture, the more serious the preference of boys in areas. There is a greater tendency to invest in education for boys... to 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the existing gains in gender equality in basic education, on the one hand, to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specially telephone and Internet technolog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eference of boys in rural areas should be gradually diluted or eliminated by means of policy or legal system.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71003053)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母亲劳动供给、看护模式选择与中国农村孩童健康”(项目号:11YJC790127)资助
【分类号】:G478
【正文快照】: 1引言作为衡量性别平等的一个重要指标,教育平等长期以来广受关注,女性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不仅被看作是最基本的权利,而且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1][2];提高女孩的受教育机会在过去数十年中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发展的重要方面,投资于女孩教育被看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育馥;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东南亚妇女[J];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2 罗凯;周黎安;;子女出生顺序和性别差异对教育人力资本的影响——一个基于家庭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经济科学;2010年03期

3 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数量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湖北省随州市农村家庭的调查[J];经济师;2006年08期

4 刘靖;;非农就业、母亲照料与儿童健康——来自中国乡村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8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堂;任丽莉;刘守义;;农村家庭子女数量对农村家庭教育投入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2 任丽莉;李凤云;刘守义;;农村家庭子女数量对家庭教育投入及投资选择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3 徐成波;;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演进研究——基于就业研究文献述评的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佟应芬;东南亚穆斯林妇女的状况[J];东南亚;2001年01期

5 顾和军;刘云平;;照料父母对中国农村已婚妇女健康状况的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05期

6 李光明;潘明明;;兵团职工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兵团农六师459份问卷调查[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倪志娟;信息技术产业中的性别鸿沟[J];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罗凯;周黎安;;子女出生顺序和性别差异对教育人力资本的影响——一个基于家庭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经济科学;2010年03期

9 程名望;史清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个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0年04期

10 张芬;何艳;;健康、教育与经济增长[J];经济评论;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婧颉;基于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关系的教育之非货币化代际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王翠丽;贫困民族地区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儿童健康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谭晓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赵崇铁;农户子女中等职业教育决策行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5 姜励卿;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户籍工资差异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王利娟;社会转型期城郊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周闯;中国城镇居民劳动供给行为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储雪玲;农村居民健康人力资本的收入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黄祖军;农户对子女教育投入的行为逻辑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10 李树森;中国农村居民健康收入效应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琼;东南亚妇女问题及东盟的应对[D];暨南大学;2011年

2 段海红;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下的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赵海英;手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推进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陈华;两性微观教育收益差异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5 李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女性心理的互动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6 曾雪凤;在线城市白领:网络空间的社会性别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辉;从科技发展程度不同国家看科技发展与女性地位变迁的关系[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刘媛;进城务工农民对子女教育投资选择行为的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9 彭海霞;农村学生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10 马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数量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湖北省随州市农村家庭的调查[J];经济师;2006年08期

2 刘守义;任丽莉;韩惠鹏;;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年35期

3 刘录护;;家庭子女教育消费:社会不平等机制的微观建构[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4 ;出生顺序与性别次序别性别比[J];人口与经济;1997年05期

5 温海滢;李普亮;;中国城乡家庭子女教育支出研究述评[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闫淑敏,张生太;中国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动态分析及政策建议[J];预测;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胜泉 ,马宁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具体方式[J];语文建设;2002年11期

2 宗明魁,任向民,谷汇川;信息技术在新世纪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08期

3 王弋;;如何搞好信息技术教室的安全工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2年09期

4 邓云;谈浅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J];广西教育;2003年26期

5 石德芝 ,韩慧;再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J];山东教育;2003年Z4期

6 华丕长;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9期

7 刘南艳;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教学改革[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张剑平,李慧桂;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的发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彭习梅;应用信息技术 促进学生认知发展[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0 ;“互动电教平台”成为解决“电灌”问题有效手段[J];广东教育;2005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勤攀;;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2 黄建明;陈敬;;构建校外教育的信息化舞台[A];普适计算及其软件新技术——第三届长三角计算机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3 谢玉林;;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环境和教师地位[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赵国安;刘兴淼;宁帆;;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虚拟教学[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明凯;;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6 ;《教师信息技术“三位一体教学”研究》工作总结[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7 李春鹏;张新奎;李为民;;信息化课堂教学“三原则”解析[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浩;;闪耀科技之光,跃动人性追求——浅谈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对教学的意义和要求[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徐东梅;;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10 张廷萍;周翔;;论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翟帆;中国教育推进性别平等超过世界平均水平[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荣维毅;以教育手段落实性别平等[N];中国妇女报;2006年

3 记者  肖国忠 通讯员  孟宪范;从教育和就业入手促进性别平等[N];光明日报;2007年

4 记者 郭广智;让信息技术惠及下一代[N];黄南报;2009年

5 熊建 任成琦;信息技术:助推中西部教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6 康雅楠;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N];长治日报;2010年

7 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贵阳市教育局局长 李秉中;用信息技术为家长学生“减负”[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 ;《信息技术》中的课程整合[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9 曹全利;信息技术与信息学奥林匹克教学思考[N];莱芜日报;2010年

10 曹东;信息技术带中国教育跨越式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高丹丹;基于LPSS的教师专业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伍正翔;批判与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卫国;数字化聚合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治平;面向个体的教科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中华;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效能差异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崔晓慧;信息技术环境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3 孔鲲鹏;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蒋红霞;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概念图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5 段元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现策略[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红明;克什克腾旗教师进修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调查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玉新;基于知识管理的网上协作学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娅;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晓凤;信息技术与法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郑建秋;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719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3719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5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