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论学校变革机制的结构

发布时间:2018-01-06 02:12

  本文关键词:论学校变革机制的结构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1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学校变革机制 结构 要素 关系


【摘要】:对学校变革机制内部结构的探讨是理解学校变革机制运行原理的前提。学校变革机制由变革主体、变革动力、传导机制、协调机制和支持机制等要素构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变革机制的内部结构与其整体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校变革机制的改革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变革需求来改变要素之间的结构组合关系,进而调整变革机制系统的功能。
[Abstract]:The discussion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school reform mechanism is the premise of understanding the operation principle of the school change mechanism,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main body of change, the motive force of change,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the supporting mechanism and so 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reform mechan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overall fun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structural comb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eeds of change, and then adjust the function of the system of change mechanism.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分类号】:G471
【正文快照】: 学校变革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而“机制”一词的广泛运用使学校变革研究有了新的切入点。“学校变革机制”是指学校变革系统的核心要素及其工作原理,这一工作原理主要指变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对学校变革机制内部结构的探讨对于深入理解学校变革机制的内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森;关于教学动力分类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04期

2 杨炎轩;;学校变革的动力机制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代建军;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运作机制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齐超;制度变迁动力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兆兵;;双向适应:渐进式课程改革的可行性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王端庆;工科人才素质要求与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实施的几个问题[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3 陈修梅;;新课改背景下初任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与反思[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4 张建雷;;试论学校建构学习型组织的价值意蕴——以学校组织变革为分析视角[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邢迎风;;校本研修网络化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高占伟;;《毛泽东诗词鉴赏与研究》课程的几点认知[J];才智;2010年13期

7 杨晓艳;唐虢;;校本培训:背景透视和机制构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8 李福春;;试析我国教育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4期

9 吕华;;从教育政策学视角看当代世界教育改革[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11期

10 卢镜;;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中经验吸收的有限理性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周洪宇;;中国教育百年改革的经验教训[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2 方增泉;;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力推进教育创新[A];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韦立君;美国公立高中能力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7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征;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大学制度变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唐恒钧;顶岗实习中师范生专业素质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翠冉;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玉洋;大学生德育社会化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陶惠萍;教研组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潘云芸;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研组建设之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刘芳;“和合型”教研团队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哈琴;双语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盛毓;论学校管理中的文化自觉及其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怡;推进幼儿园教师合作的管理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娟;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赣萍;我国中小学生“减负”政策的限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謇;;马克思与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J];北方论丛;2007年04期

2 王雪琴;;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贾莉莉;德国出台新的课程改革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4 柯政;;学校变革困难的新制度主义解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5 鲁玉祥;方云梅;;基于技术进步的企业制度变迁[J];财经科学;2007年10期

6 李建标,曹利群;“诺思第二悖论”及其破解——制度变迁中交易费用范式的反思[J];财经研究;2003年10期

7 赵志峰;;对制度变迁理论的新发展及假设前提的评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6期

8 王世伟,赵保国;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前景分析: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J];金融论坛;2005年05期

9 王军,戴群中,仲崇云;市场过程与制度变迁: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3期

10 邵彦敏;经济制度动态发展的理论分析——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郭田勇;[N];上海证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小微;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变革的方法论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柯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桂林;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取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运芳;中小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结构研究[J];教育探索;2004年06期

2 刘斌祥;邹亚建;;学习力结构释义[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李天思;;品德结构探析与教育对策[J];潍坊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孙盛山;论“JXSZ”德育系统的结构与原理[J];大连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5 钟祖荣;学习方法的要素、结构与功能[J];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01期

6 刘启迪;试论教材与课程实施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07期

7 李家瑞;夏学文;;素质教育推行不力的系统论视角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克努兹·伊列雷斯;孙玫璐;;我们如何学习——当代关于人类学习的综合性阐释[J];职教通讯;2010年06期

9 郑绍红;;教学观念的要素、结构与发展[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10 张楚廷;教学论:结构方法与层次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宽明;刘静;;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覃兵;;二十年来我国教学原则体系构建状况的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张彩云;;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张彩云;刘加霞;申继亮;;教师反思倾向的结构和量表编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倪霞玲;寇_g;;大学生亲社会人格结构及特点的初步研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胡姗姗;张大均;吴明霞;;中学教师心理幸福感的特点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贾玉梅;邹晓燕;;初中生自主性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万黎;黄希庭;夏凌翔;;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结构[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张青生;;应重视教师集体结构[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10 王远伟;;中国个人教育投入的总量与结构的最新变化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扬州市教育局局长 一言;理念、管理、队伍[N];江苏经济报;2007年

2 金传宝;二十世纪美国教育改革的要素[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江苏省盱眙中学 邱海林;怎样的课堂才是“和谐课堂”[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4 崔泽华;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N];辽源日报;2007年

5 益阳教育学院 李静;建设和谐校园之我见[N];益阳日报;2006年

6 刘银玉;也说和谐校园建设[N];甘肃日报;2008年

7 郑金洲;学校内涵发展的几个要素[N];天津教育报;2008年

8 广东商学院副教授、博士 林仲豪;和谐校园的内涵与构建路径[N];湖北日报;2008年

9 朱宇;全面深化宁波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N];宁波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李建平;避免走入僵化的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唐点权;青少年文明心理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武建芬;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坚;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丽娜;网络导学教师培训内容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苗建红;论学生与知识的关系[D];山西大学;2008年

3 屠宏;网络学习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永广;沟通基督教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桥梁[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程鸽;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万艳;中小学生互联网使用与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刘美蓉;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探索及培养策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8 吴海银;试论中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金瑜;中学课堂心理气氛及其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肖国刚;课程知识观之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85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385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c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