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谈“德西效应”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5-02 12:21

  本文选题:学校管理 + 低成就动机 ; 参考:《教育探索》1996年01期


【摘要】:正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倍增,积极性更高,反而使其效果降低,变成二者之差,外加报酬(主要是奖励)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这种现象是由心理学家德西首先发现的,因此称之为德西效应。 德西在1971年作了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被试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被试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分成两组,实验组的被试每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当作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序指标,结果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实验组(奖励组)被试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个阶段继续解题的人却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但被试验者有更多人愿花费休息时间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程度在增加。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内感报酬),如果给提供外部
[Abstract]:Positive management psycholog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 some cases, when both external pay and internal compensation are available, it does not increase the motivation and motivation of work, but rather reduces its effect and becom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On the contrary, bonus (mainly reward) counteracts the effect of internal reward. This phenomenon was first discovered by psychologist Desi, so it is called the effect of Desi. Desi conducted a special experiment in 1971, where he asked college students to solve interesting mental problems in the laboratory. The experiment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in the first stage, all the subjects were not rewarded; in the second stage, the subjec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subjec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paid $1 for each problem they completed, 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he same as those in the first stage. In the third stage, during the rest period, the subjects were able to move freely in situ and use whether they continued to solve the problem as a procedural indicator of their liking for the activ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clear tre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ward group) did really work hard in the second stage, while few people continued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the third stage, indicating that interest and effort were decreasing. In the control group (no reward) but more people were willing to spend rest time to continue solving the problem, indicating that interest and effort are increasing. This result shows that a pleasant activity (internal reward), if provided to the outside,
【作者单位】: 大庆市教育学院
【分类号】:G4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启事[J];学校管理;2011年04期

2 张济洲;学校管理岂能“数字化”[J];基础教育;2004年01期

3 陈家颐;改革呼唤学校风险机制[J];中小学管理;1996年02期

4 王之良;;无为而“管”,有为而“理”[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1年Z1期

5 陈硕硕;;学校人本管理之我见[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刘军;学校管理机制创新初探[J];中小学管理;1998年Z1期

7 章立早;学校管理中的哲理[J];基础教育;2004年07期

8 唐宗清;;让学校管理赏心悦目[J];中学教育;2002年01期

9 高琪 ,张锐;学校管理中的经济学视点[J];基础教育;2004年07期

10 叶凤云;;浅谈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J];才智;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传德;;外国学校管理史话(十二)——现代外国学校管理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郭法琦;;杜威学校教育管理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彬;;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学生消费者视角[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志红;;试论学校管理中经济方法运用应坚持的原则[A];湖南省卫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暨第二十二次学术年会专辑[C];2008年

5 马连华;;浅谈学校文化与学校管理[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6 韩智芳;;外国学校管理史话(十一)——现代英、日、德学校教育改革及其管理体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7 郎三福;;如何在学校管理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8 刘传德;;外国学校管理史话(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姜勇;;外国学校管理史话(五)——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及学校管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许华;;外国学校管理史话(十)——现代法国和美国的学校管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仕满;学校管理别忽视了老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崔安;学校管理能否少些生硬多些关怀[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万泽民 阙金辉;洪泽开展学校管理示范年活动[N];江苏教育报;2009年

4 吴景寅;学校管理要抓好的几个要素[N];承德日报;2009年

5 钱忠友 江苏姜堰市官庄中心校校长;学校管理别“精致”得让人心烦[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 张国华;赋予学生和家长学校管理参与权[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甘谷县大石学区 汪宗祥;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N];甘肃日报;2009年

8 记者 毛莎;加强学校管理 构建和谐校园[N];阿坝日报;2010年

9 王文权 吉林省前郭县教育局;学校管理来不得“提纯处理”[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吉县二中校长 冯安荣;学校管理之浅见[N];临汾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侯瑞;北朝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韩亚成;学校道德领导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红霞;在变动中寻求秩序[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辛朋涛;教师工作动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赖俊明;现代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分析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易丽;学校转型中的新文化生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建;立美教育认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东升;学校情感管理初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晓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模式及实施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金莲;福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及管理问题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伶俐;家访工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汤琳;萨乔万尼的学校共同体理论述评[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国华;班主任评价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徐浩斌;构建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曹荣军;学校逆向管理问题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汤文钦;有为而治与无为而治:学校管理的一对基本范畴[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巫建忠;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及实施机制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33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833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0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