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论女大学生性别正义教育

发布时间:2017-04-14 22:03

  本文关键词:论女大学生性别正义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男女两性的共同创造。社会需要理念上的转变,将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纳入社会转型轨道。女大学生做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身心价值观容易受传统性别文化和社会转型期的各种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正义教育应该成为高校教育的题中之义。 本文从性别正义教育的理论渊源入手,分析借鉴了包括中国古代性别教育、西方近代以来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中国近现代争取女性解放的教育理论以及性别正义教育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等知识,在前人的基础上作出了理性的吸收批判。同时,关注当代性别正义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以当代性别正义教育理念实践方式为蓝本,探讨性别正义教育得以成功实施的背景与条件,包括国内外女性学学科的萌芽、发展与兴盛提供的理论前提,中国性别公平教育演进赋予的实践经验和性别正义相关政策、法律给予的有力保障,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构筑新知,通过对当代女大学生的性别正义观的问卷调查,全方位分析了当今性别正义教育理念缺失的原因,即学校隐性的性别歧视、家庭性别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传统性别教育的非正义。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提出了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合力的具体措施。加强女大学生的性别正义教育,需要通过学校方面加强女大学生“四自”教育、让女性学等相关女性主题活动进入校园、加强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训练、强化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并将性别理念纳入教师培训及教育本身,同时家长教养方式的改变、社会法治的健全和大众传媒传播环境的净化也都是保证女大学生性别正义教育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合力因素。
【关键词】:性别正义教育 社会性别 女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7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第一章 导论8-16
  •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8-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10-14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4
  • 1.4 创新点14-16
  • 第二章 性别正义教育的界定与相关理论16-29
  • 2.1 性别正义教育概念界定16-19
  • 2.2 性别正义教育的理论渊源19-29
  • 2.2.1 中国古代性别教育理论批判19-21
  • 2.2.2 西方近代以来女性主义社会性别教育理论的借鉴21-23
  • 2.2.3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弘扬23-25
  • 2.2.4 中国近现代争取女性解放的教育理论探索25-27
  • 2.2.5 性别正义教育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27-29
  • 第三章 性别正义教育的历史沿革29-35
  • 3.1 女性主义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29-31
  • 3.1.1 国外女性学学科的兴盛对国内性别教育的启示30-31
  • 3.1.2 国内女性学学科的萌芽与性别教育的初步探索31
  • 3.2 中国性别正义教育的演进31-33
  • 3.2.1 基于推进女童教育的男女平等的基础教育32
  • 3.2.2 旨在提高女性素质的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32-33
  • 3.3 性别正义政策、法律的制定与完善33-35
  • 第四章 女大学生性别正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5-46
  • 4.1 女大学生性别正义教育现状调研35-36
  • 4.1.1 调查对象35
  • 4.1.2 调查内容与工具方法35
  • 4.1.3 调查结果35-36
  • 4.2 当代女大学生性别正义教育存在的问题36-41
  • 4.2.1 学校教育中隐性的性别歧视问题37-39
  • 4.2.2 家庭性别教育偏差39-40
  • 4.2.3 社会传统性别教育的非正义表现40-41
  • 4.3 当代女大学生性别正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41-46
  • 4.3.1 传统性别文化的深层影响41-42
  • 4.3.2 社会性别正义理念与实践的不足42-44
  • 4.3.3 “因性施教”理念的缺失44-45
  • 4.3.4 大众传媒传播导向偏差45-46
  • 第五章 加强女大学生性别正义教育的内容与路径46-60
  • 5.1 学校教育方面47-54
  • 5.1.1 加强女大学生“四自”教育47-50
  • 5.1.2 让女性学等课程及相关女性主题活动进入校园50-51
  • 5.1.3 强化女大学生自我教育51-52
  • 5.1.4 加强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训练52-53
  • 5.1.5 将性别理念纳入教师培训及教育本身53-54
  • 5.2 家庭教育方面54-57
  • 5.2.1 引导孩子拥有正确的性别概念55-56
  • 5.2.2 注重女孩独立性培养56-57
  • 5.3 社会教育方面57-60
  • 5.3.1 将性别意识融入社会立法57-58
  • 5.3.2 消除性别歧视的传播环境58-60
  • 结束语60-61
  • 参考文献61-66
  • 致谢66-67
  • 附录67-7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宁;建国以来女性教育的成果、问题及对策[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06期

2 叶文振;;中国女性教育:一个性别文化与制度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宋建丽;;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性别正义[J];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04期

4 黄颖;;美女经济热与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5 费杉杉;;不要“三从”要“四德”——女大学生如何实现成功就业[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万莲子;;女性主义不能失去价值目标!——论性别审美意识形态的几个主要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7 秦红梅;;论传统女性价值观对当代女性成才的负面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8 高桂贤;;论公民社会中的性别平等[J];湖湘论坛;2008年04期

9 王s

本文编号:306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306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0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