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情感、符号:互动仪式链理论对家校共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07-07 22:20
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核心要义是参与者通过情境中的互动仪式来激发彼此的情感,形成群体共享的符号,产生群体团结和道德感。从情境、情感和符号三个维度来审视,发现家校共育面临着情境空洞虚化、情感失衡枯竭以及符号异化的困境。对此,家校共育要创设真实丰富的情境,激发平等充沛的情感,重塑协同育人的符号。
【文章来源】: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0,(06)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互动仪式链模型
当以上四个起始条件有效的综合,并积累到高度的相互关注和情感共享时,会产生四种结果:(1)群体团结,即成员身份的觉知;(2)个体的情感能量(EE),即采取行动时自信、有力量、热忱与主动的感觉;(3)社会关系符号,即一种代表物(形象化图标、文字、姿势),是成员感到自己与集体相关;(4)道德感:即对违反行为的正道愤怒。基于此,柯林斯构建了互动仪式(IR)的模型(如图1)。当然,并不是四个条件具备,互动仪式就一定能成功,也可能会失败。失败的互动仪式让参与者感到沉闷,甚至痛苦;有些失败的仪式被当做空洞的形式受到人们的抵制。所以,必须擦亮眼睛去发现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仪式的失败。从互动仪式的结果来看,失败的互动仪式表现为低度的群体团结以及群体符号缺失,个人情感也无法升华为群体的道德感。家校共育要想实现育人的价值,必须以家校互动为基础。所以,在家校互动仪式开展时,要努力创设有社会吸引力的仪式情境,让参与的学生、家长和教师理解彼此的意识,体验到共同的情感,,从而有强烈的继续参与的动机,最终把这种情感和动机转化为对家校共同体符号和道德感的认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附属型家校互动的文化困境及其突破[J]. 程肇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2]家校共育:标准、困境与突破路径[J]. 高晓娜. 基础教育研究. 2019(12)
本文编号:3270475
【文章来源】: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0,(06)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互动仪式链模型
当以上四个起始条件有效的综合,并积累到高度的相互关注和情感共享时,会产生四种结果:(1)群体团结,即成员身份的觉知;(2)个体的情感能量(EE),即采取行动时自信、有力量、热忱与主动的感觉;(3)社会关系符号,即一种代表物(形象化图标、文字、姿势),是成员感到自己与集体相关;(4)道德感:即对违反行为的正道愤怒。基于此,柯林斯构建了互动仪式(IR)的模型(如图1)。当然,并不是四个条件具备,互动仪式就一定能成功,也可能会失败。失败的互动仪式让参与者感到沉闷,甚至痛苦;有些失败的仪式被当做空洞的形式受到人们的抵制。所以,必须擦亮眼睛去发现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仪式的失败。从互动仪式的结果来看,失败的互动仪式表现为低度的群体团结以及群体符号缺失,个人情感也无法升华为群体的道德感。家校共育要想实现育人的价值,必须以家校互动为基础。所以,在家校互动仪式开展时,要努力创设有社会吸引力的仪式情境,让参与的学生、家长和教师理解彼此的意识,体验到共同的情感,,从而有强烈的继续参与的动机,最终把这种情感和动机转化为对家校共同体符号和道德感的认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附属型家校互动的文化困境及其突破[J]. 程肇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2]家校共育:标准、困境与突破路径[J]. 高晓娜. 基础教育研究. 2019(12)
本文编号:3270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3270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