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建立中国校长问责制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2 11:15

  本文关键词:建立中国校长问责制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校长问责制是在整合国外教育问责制和国内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础上,针对我国中小学实施的校长负责制所存在的弊病而构建的制衡与监督的一种新制度。校长负责制之弊病主要包括权责不清、权责不等、两个负责不均衡三个方面。权责不清指的是校长与学校党支部书记之间角色界定模糊,双方权力和责任存在相互交叉与重叠的现象;权责不等指的是校长的权力大于责任,缺乏必要的监督;两个负责不均衡指的是校长与上级部门之间、校长与教师、家长、社区成员之间负责程度与范围不一,校长重视上级部门而相对轻视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上述三种弊病分别导致了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不明显;校长行使权力过程中或随意性过大;校长在不同程度上重上轻下。为克服校长负责制所存在弊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制度即校长问责制,作为对校长负责制的补充和完善。 校长问责制是指校长在被赋予一定实权的前提下,以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为基础,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目的、以履行对公众的教育承诺为己任、以追求效能为宗旨、全面接受以学校党支部为首的教育议事会所进行责任追究的监督制度。校长问责制的本质是权责对等,特征在于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全程提醒与全面监督相结合、动态反馈与发展改进相结合,要素包括责任、指标、绩效、评估和奖惩。建立校长问责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校长问责制让学校成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学校成本趋于节约、协同发展获得促进、学业成就得以优化;其二是校长负责制让学校成为“和谐”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校长与上级部门、校长与学校党支部、校长与教职工、校长与家长和社区成员之间取得良性的互动关系;其三是校长让学校成为“健康”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权力来源的多样性、责任追究的多元性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得以实现。 校长问责制的建立主要从问责主体、问责内容、问责条件、和问责保障四个方面实施。其中,问责主体包括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问责内容包括学校财务、
【关键词】:校长问责制 权责对等 中小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71.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3
  • 引言13-26
  • 一、问题的提出13-20
  • (一) 历史分析:我国中小学校领导体制的变革历程与变革规律13-16
  • (二) 现状研究:校长负责制实施中的困境16-19
  • (三) 未来展望:校长问责制是完善校长负责制的新思路19-20
  • 二、研究的意义20-24
  • (一) 为教育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一种理想模型20-22
  • (二) 为社会参与提供一种价值取向22-23
  • (三) 为学校变革提供一种舆论导向23-24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24-26
  • (一) 研究方法24-25
  • (二) 研究思路25-26
  • 第一章 校长问责制的定义、本质与功能26-42
  • 一、校长问责制的定义26-35
  • (一) 理论来源:美国教育问责制与我国行政问责制26-30
  • (二) 实践依据:校长负责制权责不等根源的探索30-32
  • (三) 概念与特征:校长问责制的内涵32-35
  • 二、校长问责制的本质35-38
  • (一) 权责对等:作为对“权力表达机制”的完善35-36
  • (二) 权责对等:作为对“责任追究机制”的重构36-37
  • (三) 权责对等:作为对“决策”与“执行”环节中的协调37-38
  • 三、校长问责制的功能38-42
  • (一) 改进的功能38-39
  • (二) 控制的功能39-40
  • (三) 沟通的功能40-42
  • 第二章 建立校长问责制的必要性42-52
  • 一、定义层面:校长问责制让学校成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系统42-47
  • (一) 自律与他律:学业成就的承诺约束42-44
  • (二) 自律与他律:学校成本的承诺约束44-46
  • (三) 自律与他律:协同发展的承诺约束46-47
  • 二、本质层面:校长问责制让学校成为“和谐”的系统47-49
  • (一) 校长与上级部门之间的“和谐”47-48
  • (二) 校长与教职工之间的“和谐”48
  • (三) 校长与家长及社区成员之间的“和谐”48-49
  • 三、功能层面:校长问责制让学校成为“健康”的系统49-52
  • (一) 强调权力来源的多向性49
  • (二) 突出责任追究的多元性49-50
  • (三) 坚持信息反馈的及时性50-52
  • 第三章 校长问责制的基本架构52-67
  • 一、问责主体:由谁来问责52-54
  • (一) 同体问责52-53
  • (二) 异体问责53-54
  • 二、问责内容:问什么责54-61
  • (一) 学校财务55-57
  • (二) 学生监护57-58
  • (三) 学校专业水平58-59
  • (四) 学生学业水平59-60
  • (五) 政治、法律与伦理60-61
  • 三、问责条件:依据什么来问责61-64
  • (一) 问责主体与客体的界定61
  • (二) 权力与责任的划分61-63
  • (三) 问责标准的确定63-64
  • 四、问责保障:怎样落实问责64-67
  • (一) 问责主体的知情权是落实问责的前提64
  • (二) 舆论的监督是落实问责的基础64-65
  • (三) 上级主管部门与公众良好的沟通是落实问责的关键65
  • (四) 相关法律的出台是落实问责的依据65-67
  • 第四章 校长问责制实施的可行性67-79
  • 一、政治可行性67-70
  • (一) 合法性67-68
  • (二) 社会公正性68
  • (三) 党和政府的支持性68-69
  • (四) 公众的可接受性69-70
  • 二、经济可行性70-73
  • (一) 财政的支持70-71
  • (二) 效益的提升71-72
  • (三) 成本的降低72-73
  • 三、技术可行性73-77
  • (一) 能否实施校长问责制74-75
  • (二) 在何种程度上实施校长问责制75-76
  • (三) 怎样实施校长问责制76-77
  • 四、行政可行性77-79
  • (一) 问责主体获得多少授权78
  • (二) 问责主体之间配合程度如何78
  • (三) 执行时有无人力保证78-79
  • 第五章 校长问责制实施的保障条件79-91
  • 一、微观层面:个体因素直接决定校长问责制能否顺利实施79-82
  • (一) 校长认同感是校长问责制实施的核心79-80
  • (二) 教职工认同感是校长问责制实施的关键80-81
  • (三) 家长及社区成员认同感是校长问责制实施的保障81-82
  • 二、中观层面:学校因素间接决定校长问责制能否顺利实施82-85
  • (一) 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为校长问责制实施提供了契机82-83
  • (二) 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为校长问责制实施旨制造了氛围83-84
  • (三)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为校长问责制实施奠定了基础84-85
  • 三、宏观层面:社会因素最终决定校长问责制能否顺利实施85-91
  • (一) 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校长问责制实施指明了方向86-87
  • (二) 市场经济的运作为校长问责制实施充当了动力87-88
  • (三) 多元文化的兴起为校长问责制实施打造个性化的思维88-91
  • 结语91-93
  • 附录93-94
  • 参考文献94-101
  • 致谢10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瑶;;美国教育问责制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08期

2 李敏;邓云洲;;我国公立中小学校长权责不对等的现状、成因及解决方略[J];教育导刊;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湘林;中国高校问责制度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由明;建立中国大学校长问责制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刘芳;中小学校长责任压力的结构与特点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艳丽;高校问责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雅敏;我国中小学校长问责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朝;校长问责制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袁雯;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敏;我国公立中小学校长权责的研究[D];广州大学;2008年

8 陈宏友;中小学校长凝聚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晨晴;基础教育弱势学生支持政策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吕香妹;中小学教育会诊制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建立中国校长问责制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1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471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d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