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阅读论文 >

陈建功推荐《生于六十年代》:唤起同龄人的“集体记忆”

发布时间:2015-03-25 16:48

陈建功推荐《生于六十年代》:唤起同龄人的“集体记忆”

《生于六十年代》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资料图)
 

   《生于六十年代》是既非小说、又非纪实,既非散文、又非传记的“四不像”作品,每一章既独立成篇,又上下勾联。作者梁汉儿从少年时代写起,通过对自己丰富曲折的阅历以及与朋友、亲人、名人的接触交往的记述,追述了自六十年代伊始政治事件,社会环境对“那一代人”的影响,折射出政治风云和社会风潮下的时代变迁和心路历程。

《生于六十年代》是一幅六十年代生人的长轴画卷,是一部“文学青年”的心灵史。作者敏于感受,语言尖新幽默,文笔沉稳老辣,写人入骨三分,摹物栩栩如生,不仅把人带进共同经历的历史,而且充分领略阅读过程的快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在推荐中写到:“有童年雅趣,有少年心事,有对逝者的追思,有对师长的怀念,有世事感怀,有青春迷惘,更有一种卢梭式的忏悔。颇为淘气甚至有些撒野的文字,通过“个人体验”的生动描绘,折射出时代变迁,字里行间不时唤起同龄人的‘集体记忆’。”(陈苑)
 

个人体验与“集体记忆”——《生于六十年代》序(选摘)
 

“文学青年”中的大多数人生于六十年代。在他们前头,有一拨原来已经“扬名立万”的复出作家,如王蒙、高晓声、茹志鹃、谌容、刘绍棠、陆文夫、汪曾祺、邓友梅、张洁、林斤澜、李国文……还有一拨年龄稍短、一举成名的“五零后”,如卢新华、莫言、贾平凹、韩少功、王安忆、马原、残雪、洪峰、孔捷生……如果说他们是文学热潮中的领航者和掌舵人,以阅历和威望坐镇文学阵营的中军帐,那么跟在他们后面浩浩荡荡的文学青年的大军,那些二十啷当的青年,云合景从,麇集蜂萃,他们作为垫脚石和炮灰,奋不顾身、不伏烧埋地铸就了斑驳陆离的文学辉煌。

这股文学热潮兴起的原因很多。“文化大革命”对正常人性和美好爱情的压抑,一度狂热的理想被现实粉碎之后的巨大心理反差,恢复高考和各种政治平反唤起的希望,萨特、尼采、弗洛伊德等翻译著作“西学东渐”的启蒙……生于六十年代、正值如饥似渴年龄的青年像青涩的苹果,在这样的环境里被迅速催熟。体现性灵的文学,成为他们表达内心世界和展示自我处境的工具。北岛“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的呐喊,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哭诉,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决绝,在喝着狼奶长大的这一代人心里激荡的那种意会,是别人所难以想像的。他们通过文学,开启了在精神世界中主宰自我的历程。

(作者为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东西)
 

《生于六十年代》作者简介:

梁汉儿(原名梁思奇),,男,广西人,大学毕业。先后在文化馆、文联、企业、地方媒体工作。2000年至2009年任新华社记者,现在机关供职。

曾获《世界文学》“我最喜欢的外国作家”征文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文学创作征文一等奖,出版有小说集《苦旅》(2000年),杂文集《世说“辛”语》(2012年)。



本文编号:18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dsp/18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7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