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视野下我国幼儿教师的配置与流动
本文关键词:教育均衡视野下我国幼儿教师的配置与流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教育均衡视野下我国幼儿教师的配置与流动
姜盛祥、胡福贞
[摘要]优质均衡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幼儿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内容。然而现实中,我国幼儿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教师流动严重失范。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衡,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不完善,教师管理的不科学与教师职业选择的多元化是造成幼儿教师配置和流动失衡的主要原因。政府应通过科学规划学前教育发展,合理分配学前教育经费,合理配置幼儿教师编制资源,完善幼儿教师流动制度,加强教师职业规划等措施来促进幼教师资在城乡幼儿园、公民办幼儿园之间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关键词]教育均衡;教师资源配置;幼儿教师流动
幼儿教师流动指幼儿教师资源在教育与其他行业之间或教育系统内部不同机构、不同地域之间重新配置的过程和结果。教育均衡视角下的幼儿教师流动研究,就是假设学前教育是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彼此关联、内部统一、功能互补的有机整体,进而按照一种结构性协调的模式看待和分析幼儿教师流动现象。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基本途径,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是实现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幼儿教师合理流动的目的实质就是为了促进和实现教师合理配置,从而为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奠定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在国家政策、经济、文化、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区域、城乡、园所间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学前教育师资在不同区域,特别是城乡、公民办园所间的配置严重失衡,且流动失范,导致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薄弱幼儿园优秀师资极为短缺,进而严重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快速优质发展。如何合理配置幼儿教师资源,有效规范教师流动,保障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
一、当前我国幼儿教师配置与流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学前教育的逐步发展,我国幼儿教师队伍逐渐壮大,教师数量和质量都得到稳步提升。但在经济发展不均衡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幼儿教师队伍配置不均衡、流动性大,尤其是教师流动失范和优秀教师的严重流失已成为影响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大阻碍。
(一)师资配置严重失衡
师资配置是国家和政府部门为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对教师资源进行相应分配的手段、过程与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也呈现不均衡的态势。区域、城乡、园所间幼儿师资配置均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1区域、城乡、园所间幼儿教师数量分布失衡。
充足的师资及其储备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师资数量分布失衡是导致学前教育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从宏观层面来看,幼儿师资分布失衡主要是指区域、城乡间的教师分布失衡。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东西部、城乡、园所间幼教师资分布均存在明显的不均衡(见表1)。东部地区幼儿教师数量占整个幼儿教师队伍的58.19%,西部10省市仅占16.25%,差异显著。城乡比较可以发现,2008年我国城市幼儿园总数为33165所,农村幼儿园总数为64303所,农村约为城市的两倍,但城市专任幼儿教师总数为381411名,农村专任幼儿教师为208598名,农村专任幼儿教师与在园幼儿比为1:51,远远低于城市幼儿园师幼比(1:9.5)和全国平均水平(1:27.5)。此外,不同性质幼儿园之间的师幼比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调查显示,北京地区民办园的师幼比最高,平均为1:8.4,市立园和企事业部门办园的师幼比其次,平均为1:13.5,街道园师幼比最低,平均为1:17.8。
2幼儿教师质量分布失衡。
除教师数量分布不均衡之外,教师质量也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教师学历是衡量教师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学历可以考察教师质量在区域、城乡间幼儿园的基本分布。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优秀幼儿师资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见表2)。东部地区研究生、本科、专科幼儿教师占教师总数一半以上,西部地区研究生、本科学历教师相对匮乏,总量仅为东部地区的1/4,且存在明显的向东部流动的情况。城乡比较来看,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学历水平远落后于城市,其中农村地区研究生学历教师与城市相比,其差距比例高达1:19。从高学历幼儿教师增长人数来看,2008年农村地区幼儿园研究生、本科学历教师的增长人数是2002年的19.26倍,远远高于城市地区的3.54倍,但从绝对增长人数上看,城市地区2008年比2002年增加研究生、本科学历教师48497人,农村地区仅增加10114人,城市为农村地区的5倍。由此可以看出,区域、城乡间幼儿教师质量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
(二)幼儿教师流动的不对称与教师流失
幼儿教师流动问题包括幼儿教师在教育系统内部流动和教育系统外部流动两个方面,其中教师内部流动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系统内部不同机构与组织间的流动,外部流动则指教师的流失。
1流动失衡。
教师流动失衡主要表现为教师流动的单向性,即幼儿教师向经济待遇与工作环境较好的地区和幼儿园流动,反向流动较少发生。据汪少英2008年对某镇幼儿教师流动状况的调查显示,出现流动状况的21名幼儿教师中,有19人流向公办园或比原先所在园“更好”的单位(如办园等级、工资待遇、所在区域、生源状况等更好),平级流动仅2人,没有一个人从公办园流向民办园。本研究相关调查也证实了上述研究结论。访谈中,多位幼教管理人员表示,目前幼儿园单向流动问题严重,教师主要趋向于向发达地区、城市和待遇更好的幼儿园流动,农村贫困地区与部分民办幼儿园、薄弱园优质教师资源流失严重,其中民办园情况最为严重。民办园事实上已成为教师换岗和新教师成长的“跳板”,其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被严重削弱。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农村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和薄弱园教师质量严重滑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教师流失。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步放开幼儿园管理限制,将部分企业园推向市场,以期在市场的调节下实现幼儿师资的合理配置,特别是近年来部分地区实行幼儿园的大规模转制,更是将大部分幼儿园推向了市场。在此办园体制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国家和各级政府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与监管措施,部分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将权利下移看作“权利放任”,在缺乏学前教育长期规划的情况下,盲目草率地对幼儿教师实行转岗和分流,导致教师流动的严重失序和流失。受幼儿园办学条件和工作待遇影响,农村地区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流失现象最为严重,造成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和质量滑坡,严重阻碍了此类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我国幼儿教师配置与流动失衡的成因分析
幼儿教师流动失衡以及由此导致的配置失衡主要是由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均衡、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的不健全、管理的不科学和教师职业选择的多元化等因素造成的。
(一)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衡
经济因素是影响幼儿教师流动的首要因素,是学前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主要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两个主要方面。东部地区、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其经济发展为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经费和物质基础,使得其学前教育在发展规模、速度和质量上都要优于西部和农村地区。2009年我国学前教育经费总额为195.16亿元,其中东部地区所占份额为65.6%,约为128.11亿元,中部和西部地区经费总额为67.05亿元,凸显了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幼儿教师个体在社会人与经济人角色调适的过程中行为日趋理性,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超越对道德价值的诉求,向东部地区、城市地区和经济待遇更好的幼儿园或其他职业流动成为教师流动的基本方向。
学前教育经费在城乡、不同性质幼儿园间的投入和分配也影响着幼儿教师的流动。2009年我国学前教育经费总额的92.8%被用于支持城市学前教育发展,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无法得到国家财政支持。对经费投入的进一步考察还可以发现,不同性质间幼儿园的经费投入和分配差异也十分显著。在倾斜性教育经费分配体制的影响下,用于城市学前教育发展的教育经费又主要集中在数量占少数的公办园和示范园,薄弱园和民办园得不到合理的财政支持,造成不同性质幼儿园之间经济状况严重失衡,必然导致薄弱园教师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难以和公办园比肩,幼儿教师必然向工作待遇好的幼儿园流动。此外,受经济因素影响,众多公办、私立幼儿园在办园目标定位上发生偏离,经济效益最大化成为其主要办园宗旨。有部分幼儿园为追求赢利,降低办园成本,不断压缩教师编制、降低教师工资,甚至辞退合格教师而低薪聘用缺乏专业训练人员,也人为地导致了幼儿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和流失。
(二)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不健全
学前教育发展政策是影响幼儿教师配置与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幼儿教师与公务员编制类似,幼儿教师与幼儿园之间由此形成了某种强制性的人身依附关系,教师较少发生流动。为激发幼儿园办学活力,根据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幼儿教育被交给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由于缺乏有关学前教育的长期规划和有力的监管措施,加之改革体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各级地方政府未能切实承担起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而是将大部分幼儿园进行转制,不但减少学前教育预算经费,部分地区甚至将幼儿园视为财政收入来源,向社会力量办园收取教育费附加等费用。这一举措极大地挫伤了社会力量办园和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幼教事业严重滑坡,幼儿园数量急速萎缩,幼儿教师大量流失。相关数据显示,从1999年至2001年间,我国幼儿教师数量从95.79万人急降至63.01万人,降幅高达34.22%(见图1)。尽管中央政府迅速调整幼儿教育政策,但各级政府核拨的幼儿教师编制依然非常有限,严重制约了幼儿教师总人数的回升。
政府部门的倾斜性学前教育发展政策也导致了幼儿教师的不合理流动,这一政策主要是通过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和教师编制资源两条途径影响幼儿教师在不同幼儿园之间的配置和流动。倾斜性教育经费投入政策使部分公办幼儿园获得了不对称的经济资源,并在公办幼儿园内部通过教师编制控制着教师经济利益分配。在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幼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幼儿园教师编制却在逐年压缩,公办园中往往只有不到1/3的幼儿教师具有事业单位编制,这对幼儿教师的工资收入、福利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有关调查显示,南昌市有编制的幼儿园教师每月工资可达3至4千,多则6千,而没有编制的幼儿教师每月仅有1千余元,有些代课教师的工资水平甚至更低,且无法享受国家规定的医疗、养老、工伤等社会保险。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认为,员工流动不仅受到其所获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即当个人发现在相同的劳动付出后自己的收入少于他人收人,就会降低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促使其发生流动。分配不公、同工不同酬的现状令许多幼儿教师心理失衡,转岗或离职成为很多幼儿教师的日常心愿和现实选择。此外,部分民办园为了降低办园成本,招聘时只与幼儿教师签订短期合同,客观上使幼儿教师必须随时面临新的岗位选择,也进一步加剧了教师流动失衡及其流失。
(三)教师管理不科学与教师职业选择多元化
教师管理与教师个体因素也是影响幼儿教师流动的重要因素。2000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教师资格条例》,并于2001年印发《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规定》,逐步加强对幼儿教师资格管理,规范幼儿教师从业条件。但由于目前我国幼儿教师资格制度建设本身不完善,缺乏具体明确的幼儿教师资格和考核标准,教师资格证书监管不规范,导致部分无证上岗幼儿教师为了规避教育管理人员的审查,在不同幼儿园间游走的“流动怪象”,造成流动的无序和失范。在幼儿园管理上,自1989年《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实行园长负责制以来,虽然已经过逾20年的改革与发展,幼儿园在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上仍滞后于学前教育的时代发展要求,园长“一言堂”、独断专行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因管理的不公平、不公正和不科学而愤然离开幼教领域,导致教师流动的扭曲和教师流失。
与此同时,在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幼儿教师长期处于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教学任务繁重、培训机会缺乏、经济待遇差、社会地位低下的工作环境中,使得她们几乎难以维持应有的专业发展动机,缺乏持续而有效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关幼儿教师自我评价的研究发现,85%受访的幼儿教师对日常工作的感受是“身心疲惫”,且表示只要有机会,就会离开幼儿教师工作岗位。在职业声望不高、社会经济地位低下,且难以满足自身专业发展、实现人生高阶追求的情况下,幼儿教师自然会向发展条件更好的幼教机构或者其他行业流动,从而导致幼儿教师的单向流动和幼儿教师资源的流失。
三、改善学前教育教师配置与流动现状的策略
(一)科学规划学前教育发展,明确学前教育办学方向
随着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家和政府部门应科学规划学前教育发展,明确学前教育发展方向。学前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向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职能,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改革方向,在将学前教育推向市场的同时,明确学前教育的功能定位和政府职责。在学前教育的办园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上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既要促进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又要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服务的需求。均衡教育资源在城乡幼儿园、公办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合理分配,把均衡优质发展作为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原则,为幼儿教师的合理配置和流动创造良好的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环境。
(二)合理分配学前教育经费,提升教师工作待遇
政府应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建立合理的城乡幼儿园、公办和民办幼儿园经费分配体制,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幼儿园、民办园和薄弱园的财政支持力度,为这些幼儿园创设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只有提升薄弱园教师工作待遇,改善其教师工作环境,才能为教师双向流动和避免流失提供保障。
(三)合理配置幼儿教师编制资源,引导教师合理流动
政府应进一步增加学前教师编制,并在城乡公办幼儿园、公办示范园和普通园之间合理分配教师编制资源,以加强幼儿师资的保障力度,切实提升农村园和薄弱园师资队伍稳定水平。同时,还应为反向流动幼儿教师建立补偿制度,积极鼓励发展水平较高的幼儿园教师向农村园、薄弱园流动,以进一步促进幼儿教师的合理配置。
(四)完善幼教师资流动制度,加强幼教师资管理
政府应建立实施公办园教师交流制度,加强制度和行政干预,引导公办园幼儿教师在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园间的合理流动。同时,应加强对民办园办园的管理和指导,加大对其教师招聘、教师培训、教师管理等环节的指导和监督力度,为民办园教师发展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此外,还应提升幼儿园管理者的能力素质,强化内部管理和人本管理理念,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体制,通过积极加强园本文化和教师文化建设,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为教师发展创设良好的管理和文化环境,避免教师的无序流动和不合理流失。
(五)提升教师专业伦理,加强教师职业规划
政府应积极引导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发展,促使教师在个体专业理想和职业追求上寻求最大的平衡,帮助幼儿教师梳理并澄清自身职业观念与就业前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加强自身职业规划,避免频繁换岗和盲目流动。此外,还应努力提升幼儿教师的工作效能感,以帮助教师积极应对工作困境,加强自我调节,避免因工作效能感低下和心理调适失败而导致的无序流失。
参考文献:
[1]赵明仁,在提高教师素质中推进教育公平——“中国教师发展论坛(2007)”综述,中国教育学刊,2007,(12)
[2]张筱良,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河南为例,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18
[3]金庆花,“北京城区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现状调查”总报告,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JYJJ200810001042,htm,2010年10月23日浏览
[4]汪少英,农村乡镇幼儿教师流动问题的研究——以湖北省汪集镇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沙莉,庞丽娟,刘小蕊,通过立法强化政府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职责——美国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7,(2)
[6]庞丽娟,韦彦,学前教育立法——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学前教育研究,2001,(1)
[7]胡福贞,幼儿教师自我评价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6
责任编辑:紫一
文档附件:
隐藏评论
本文关键词:教育均衡视野下我国幼儿教师的配置与流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8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138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