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幼儿绘画教育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04-20 11:07
本文关键词:对话式幼儿绘画教育理论与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话理论视野下的教育即是主体对于生活世界的对话性理解。对话性理解涵义是交往的主体在各自异质性的前见的动力推动下,彼此对前见进行合理性批判与意义澄清,交往主体既达成自身的目的性又彼此拓展达成更统一的目的。因此,在对话理论下,绘画教育的本质是师生通过交际交往互动,寻找隐含在日常生活世界结构中的假设和意义,师生在绘画构建的符号世界中获得自身层面的审美自主性,并运用绘画符号推动生活世界的文化再生产。 全文分为以下两条主线。 第一条主线,运用案例分析法透视独白式幼儿绘画教育的教学功效。在主-客二元哲学下,独白式幼儿绘画教育情境的性质具有抽象性,师生关系的性质具有单向性,教育行动性质具有技术性。因此,独白式幼儿绘画教育导致幼儿多元化、个性化的绘画符号表达归集为客观统一的绘画符号表达;导致幼儿对于符号建构的态度仅有对客观符号的再认性和复制性,而无建构性;导致师生对审美体验仅有任务感而无生命质性的审美共享感。 第二条主线,对话式幼儿绘画教育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首先,阐述对话式幼儿绘画教育观,师生共创兼顾彼此生活世界的“中间距离”的教育情境,师生通过平等、真诚的精神交流,幼儿在与情境的相遇中把沉滞于前意识层面的审美经验用绘画符号的方式表征而出,师生在异己的审美经验中改造和升华了自身原有的审美经验,并建构了生活世界的新文化。 其次,阐述对话式幼儿绘画教育的方法论,师生审美经验因生成性而导致对话式教育组织形态是运动性的网络状结构。纵向性教育组织结构模式是教育情境、对话交流、记录(幼儿绘画作品和教师日志)三个环节循环、螺旋式的生成性活动;横向性教育组织的内结构模式是共时性对话活动。在共时性对话活动中教师、幼儿、他者既言说自身、又相互补充,融合成如音乐和声般的“狂欢式对话”。由此,幼儿审美经验、教师的教育技能不断地生长,而形成共享审美意义的共同体。 最后,以《线条变变变》为例,阐述对话式幼儿绘画教育理论框架下的教育实践实施。以观赏雨水线条之美的生活事件为契机,通过幼儿自主性绘画探索活动与教师组织的共时性对话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师生共同生成了《线条变变变》系列绘画活动。师生共同创设“线条”为美学标志的情境,在更替的情境中不断建构关于线条的审美经验,幼儿以富有个性特征的绘画作品推进了教室文化建设,教师借助教学日志记反思教学,更新教学技能。由此,幼儿与教师共同找到了幼儿园生活的意义,家长与社区民众对于幼儿文化,从功能主义认识观而转变为彼此共享、共建幼儿审美文化的本质主义观。
【关键词】:对话性 幼儿绘画教育 教育情境 师生关系 教育目的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13.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前言9-20
- 一、研究缘起9-11
- 1. 幼儿具有一百种语言表征的可能性9
- 2. 文化之网的解构与建构呼唤对话精神9-10
- 3. 来自幼儿绘画教育实践的困惑10-11
- 二、研究意义11-12
- 1. 丰富幼儿绘画教育领域的应用性理论11
- 2. 为幼儿教师提供实践行动研究启示11-12
- 三、文献综述12-17
- 1. 对话理论12-15
- 2. 幼儿绘画教育理论15-17
- 四、研究设计17-20
- 1. 概念界定17
- 2. 研究问题17-18
- 3. 研究方法18-20
- 第一章 独白式幼儿绘画教育实践现状分析20-31
- 一、教育情境——抽象性20-23
- 1. 物质环境无生命化20-21
- 2. 环境内容确定化21-22
- 3. 参与环境单感官化22-23
- 二、师生关系——单向度23-26
- 1. 幼儿话语权缺失化23-24
- 2. 教师审美内隐化24-25
- 3. 师生交往功利化25-26
- 三、教育行动——技术性26-29
- 1. 教学课程预设化26-27
- 2. 教育语言公式化27-29
- 四、教育目的——客观性29-31
- 1. 教育目的科学化29-30
- 2. 教育目的一元化30-31
- 第二章 对话式幼儿绘画教育的理论建构31-38
- 一、教育情境——主体生活世界相交的中间距离31-32
- 1. 情境是具有生命质性的时空31-32
- 2. 情境是多声部的复调32
- 3. 情境是幼儿文化之网32
- 二、教育方式——对话性幼儿绘画实践32-35
- 1. 幼儿身体知觉与现象世界的对话33-34
- 2. 幼儿身体动作与绘画材料的对话34-35
- 三、师生关系——有效性交往35-36
- 1. 师生关系的平等性35
- 2. 师生关系的真诚性35-36
- 3. 师生关系的交互性36
- 四、教育目的—建构幼儿文化36-38
- 1. 保持原发性的审美36-37
- 2. 发展符号意义表征37-38
- 第三章 对话式幼儿绘画教育的实施方法38-45
- 一、网络状动态运动的教学组织38-41
- 1. 系列活动的外结构模式:螺旋式共同生成38-39
- 2. 单次活动的内结构模式:共时性理解活动39-41
- 二、游戏式教学情境的设置41-42
- 1. 物质情境符号化41
- 2. 教学时空狂欢化41-42
- 三、意义溪流式师生对话的展开42-43
- 四、弹性区间的教学目标设计43-45
- 第四章 对话式幼儿绘画教学案例与分析45-60
- 一、《线条变变变》生成性活动概述45-52
- 1. 线条主题发现与采用45-47
- 2. 感知线条审美性的教学目标制定47-48
- 3. 系列生成性活动故事概述48-52
- 二、《我和梵高玩线条》共时活动例举52-60
- 1. 教学设计原理分析52-55
- 2. 教学过程实录分析55-60
- 第五章 研究者的反思60-64
- 一、教育主体绘画教育观的转变60-61
- 1. 幼儿绘画学习观的转变60
- 2. 教师绘画教学观的转变60-61
- 3. 教育他人受益于幼儿文化61
- 二、教育方法论的可行性61-64
- 1. 教育情境设计的有效性61-62
- 2. 师生平等对话的效能性62
- 3. 教育组织形态的可操作性62
- 4. 教学目的达成的可能性62-64
- 结语64-65
- 注释65-67
- 参考文献67-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9-70
- 致谢70-71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兰晔;中班幼儿绘画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对话式幼儿绘画教育理论与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85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31852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