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儿童羞耻感语言社会化过程探析
发布时间:2023-04-20 18:47
本研究基于语言社会化范式,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考察3名教师与33名4~5岁儿童的日常言语互动,通过深描和分析与儿童羞耻感相关的事件发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言语互动以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促进了儿童羞耻感语言社会化过程。教师以语言为中介,为儿童构建了"身体裸露—社会性别观念—羞耻感"的显性语言社会化路径,儿童在此过程中通过语言把身体裸露与羞耻感相联系,并习得如何运用语言策略来避免羞耻感。教师为儿童构建了两条隐性羞耻感语言社会化路径,一是"语言常规—集体文化—集体身份认同—违反集体文化—割裂集体身份、威胁社交纽带—羞耻感";二是"语言全景敞视—暴露感—羞耻感"。儿童在协助教师构建隐性路径的过程中通过掌握简单的语言逻辑与词汇选择策略,确认羞耻感的道德职能。相比显性路径,隐性路径在儿童羞耻感语言社会化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成人在使用显性方式促进儿童羞耻感语言社会化时,应注意语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直接效果与影响;在采用隐性方式促进儿童羞耻感语言社会化时,应注意通过语言调控儿童羞耻感的阈值范围,鼓励儿童主动参与自身羞耻感语言社会化过程,并以促使儿童语言能力与社会知识共同发展为价值导...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过程
(三)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显性的羞耻感语言社会化
1. 教师—儿童显性羞耻感语言社会化:身体裸露—社会性别观念—羞耻感。
2. 儿童—儿童显性羞耻感语言社会化:身体裸露—羞耻感。
(二)隐性的羞耻感语言社会化
1. 教师—儿童隐性羞耻感语言社会化:语言规范。
2. 教师—教师隐性羞耻感社会化:构建语言全景敞视。
3. 儿童—教师隐性羞耻感语言社会化:协助语言全景敞视构建。
四、讨论
(一)师生语言使用促进儿童羞耻感社会化
(二)师生羞耻感社会化促进儿童语言使用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本文编号:3795078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过程
(三)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显性的羞耻感语言社会化
1. 教师—儿童显性羞耻感语言社会化:身体裸露—社会性别观念—羞耻感。
2. 儿童—儿童显性羞耻感语言社会化:身体裸露—羞耻感。
(二)隐性的羞耻感语言社会化
1. 教师—儿童隐性羞耻感语言社会化:语言规范。
2. 教师—教师隐性羞耻感社会化:构建语言全景敞视。
3. 儿童—教师隐性羞耻感语言社会化:协助语言全景敞视构建。
四、讨论
(一)师生语言使用促进儿童羞耻感社会化
(二)师生羞耻感社会化促进儿童语言使用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本文编号:3795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3795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