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幼儿教育论文 >

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9 14:11

  本文关键词: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选择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的研究是因为其课程思想符合并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需要,并且在长期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形成了系统的课程思想和理论,这些都对我国学前课程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形成的思想基础,归纳并总结了皮亚杰、维果茨基和杜威的教育思想与美国高瞻课程模式的联系以及对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的影响。第二章从历史的维度概述了美国学前课程的变革和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且对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内涵进行了总结。第三章分别总结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的组织和特点。第四章对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并总结了其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是针对学前儿童所开展的课程模式,是美国颇具代表性的本土学前课程模式之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被威卡特和他的同事应用于所开展的《佩里学前计划》中,《佩里学前计划》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其中一个旨在帮助贫困儿童顺利就学并完成学业的计划之一。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它的发展受到了皮亚杰、维果茨基和杜威观点的影响,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地完善和进步,并被广泛应用到世界各地。
【关键词】:学前教育 美国学前高瞻课程 皮亚杰 杜威 维果茨基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19.712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绪论9-18
  • 一、问题提出9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
  • (一) 研究目的9
  • (二) 研究意义9-10
  • 三、研究综述10-13
  • (一) 国外研究综述10-12
  • (二) 国内研究综述12-13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13-16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6-17
  • (一) 研究思路16-17
  • (二) 研究方法17
  •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17-18
  • (一) 研究创新17
  • (二) 研究不足17-18
  • 第一章 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形成的思想基础18-31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的影响18-21
  • (一)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对儿童进行相应的教育18-19
  • (二) 教育要围绕儿童的兴趣,以儿童为中心,发展儿童的主动性19-20
  • (三) 重视儿童与周围环境的互动20
  • (四) 教师的角色20-21
  • 二、维果茨基儿童发展理论对美国学前高瞻课程的影响21-23
  • (一)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进行的21
  • (二) 成人和伙伴的中介作用21-22
  • (三) 最近发展区22
  • (四) 脚手架 支持性、合作性教学22-23
  • (五) 重视活动的开展23
  • 三、杜威教育思想对美国学前高瞻课程的影响23-31
  • (一) 杜威的教育观23-26
  • (二) 杜威的课程思想26-27
  • (三) 杜威的教师观和儿童观27-31
  • 第二章 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概述31-37
  • 一、从历史脉络把握美国学前课程模式的变革31-33
  • (一) 斯普特尼克时代美国学前课程模式的发展31-32
  • (二) 后斯普特尼克时代美国学前课程模式的发展32-33
  • 二、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的发展过程和内涵33-37
  • (一) 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的发展过程33-36
  • (二) 美国学期高瞻课程模式的内涵36-37
  • 第三章 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的组织和特点37-48
  • 一、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的组织37-41
  • (一) 计划时间 表达意愿37-38
  • (二) 工作时间 执行意愿38-39
  • (三) 收拾、整理时间39
  • (四) 回忆时间 反思成果39-40
  • (五) 小组时间40
  • (六) 大组时间40-41
  • 二、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的特点41-48
  • (一)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41-43
  • (二) 推动成人(家长与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互动43
  • (三) 围绕关键发展经验组织和实施课程43-44
  • (四) 强调环境的设置美国学前高瞻课程的特征之一44-45
  • (五) 活动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45
  • (六) 教师的角色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各项支持45-48
  • 第四章 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的研究分析和启示48-53
  • 一、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的研究分析48-51
  • (一) 高瞻佩里学前研究(The High/Scope Perry Preschool Study)对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的分析48-49
  • (二) 高瞻学前课程比较研究(The High/Scope Preschool Curriculum Comparison Study)对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的分析49
  • (三) 质量培训研究(The Training for Quality)对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的分析49-50
  • (四) 国际能源署幼儿研究(The international IEA Preprimary Study)对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的分析50-51
  • 二、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对我国教育的启示51-53
  • (一) 关键经验是指导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工具51
  • (二) 教师平衡教与不教的角色51-52
  • (三) 学生平衡学与不学的角色52-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0-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世平;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中几个主要问题分析[J];职教通讯;2004年08期

2 夏建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及评价[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刘瑞军,贾志成,王兴国,杨艳君;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李敏谊;;试析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流派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5 凌红;卓国锋;;高职软件专业项目集群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34期

6 姚蕾蕾;;国外会计教育现状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08期

7 管友桥;;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现状透析[J];职业时空;2009年01期

8 范菲;;印度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实施方式及其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9期

9 董晓玲;叶聚丰;张健明;;地方工科院校工程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理论探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10 林书兵;;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办公自动化课程改革方法和实践[J];办公自动化;2009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光磊;;浅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理论课程模式与能力培养[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范维纲;;论创建工学结合的新型课程模式[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田淑华;;“资格导向、企校合作的开放式课程模式”探索[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陆国民;;以“实践导向”课程模式引领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A];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孙晓艳;蔡建军;;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A];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王文;周莉;王莹;刘雅丽;;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高职教育模式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董莉;李育川;邢起珍;;对我校实施课程综合化的初步探索[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魏龙;孙见君;张国东;;“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探讨[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9 关胜文;;专业课课程方案建设与课程开发研究——汽运专业职业能力拓展[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10 刘庆忠;;职业技术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傲霜;黑大:以任务驱动更新计算机课程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张箐;高职高专会计的课程模式[N];财会信报;2009年

3 张箐;高职高专会计的课程模式[N];财会信报;2009年

4 ;小主人成长的摇篮[N];重庆日报;2004年

5 实习记者 米丽古丽;今秋高中教学实行新课程模式[N];吐鲁番报(汉);2008年

6 王平 刘守古 陈昱 詹国祥;突破传统瓶颈 建立公共体育自主建构课程模式[N];光明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黄蔚;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李挥;项目课程:高职教育走向优质的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邱海黎;在玩中学会做人[N];中国妇女报;2005年

10 黄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有“新观念、新体系”[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朱伟强;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柏杨;军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4 刘留;论美国学校体育课程的生命关怀[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5 任京民;社会科课程综合化的意蕴与追求[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宇;美国联邦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历史演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世家;中美公共关系高等教育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胡雅欢;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洁;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徐瑾R

本文编号:405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405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2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