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幼儿教育论文 >

弱势关怀对3-6岁儿童同情行为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1 20:15

  本文关键词:弱势关怀对3-6岁儿童同情行为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同情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对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促使着人们产生更多其它的亲社会行为。对学前期儿童同情行为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儿童在童年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对其终生的道德行为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3—6岁是儿童同情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了解和掌握这一时期儿童同情行为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对儿童同情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同情行为概念的重新定义及维度划分,形成自编的《36岁儿童同情行为测试问卷(儿童用)》,并以此为研究工具从一个新角度对3—6岁儿童同情行为的现状水平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3—6岁儿童同情行为的特点。之后,在对3—6岁儿童同情行为特点明晰的基础上,本研究根据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通过对安徒生童话中弱势关怀的动态呈现及进一步讨论,揭示了弱势关怀对3—6岁儿童同情行为的影响,并对适合此阶段年龄与认知特点的、有效培养儿童同情行为的途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本研究通过两个分项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3—6岁儿童的同情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45岁发展速度最快,是培养儿童同情行为的关键期;在对处境不利对象的亲近发展方面,4—5岁阶段较之3—4岁阶段出现了轻微的倒退现象,5—6岁阶段较之3—4岁阶段的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3—6岁儿童对处境不利对象的言语与策略支持程度随年龄增长发展迅速,情感与态度支持程度随年龄增长呈平稳发展趋势。(2)3—6岁儿童的同情行为总体表现性别差异不显著,即3—6岁儿童的同情行为发展总体状况受性别影响不大,但在同情行为的第三个维度——“言语与策略支持阶段”,女童表现优于男童,且差异显著。(3)弱势关怀对3—6岁儿童的同情行为具有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视频动画的呈现方式与安徒生童话中弱势关怀的有机结合,可作为培养3—6岁儿童同情行为的有效途径。(4)弱势关怀对3—6岁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同情行为总体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同情行为各维度均有促进作用,但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儿童同情行为各维度促进程度不同。(5)弱势关怀对36岁不同性别儿童的同情行为总体均具有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不同性别儿童同情行为各维度均有促进作用,但对于不同性别来说,对儿童同情行为各维度促进程度不同。
【关键词】:3—6岁儿童 弱势关怀 同情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1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3
  • 1.1 研究缘起9-10
  • 1.2 研究目的10
  • 1.3 研究意义10-12
  • 1.3.1 理论意义10-11
  • 1.3.2 实践意义11-12
  • 1.4 研究内容12-13
  • 1.4.1 本研究内容概述12
  • 1.4.2 本论文结构说明12-13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13-29
  • 2.1 相关概念界定13-20
  • 2.1.1 同情行为13-16
  • 2.1.2 弱势关怀16-20
  • 2.2 儿童同情行为研究综述20-25
  • 2.2.1 国外对儿童同情行为的相关研究20-22
  • 2.2.2 国内对儿童同情行为的相关研究22-25
  • 2.3 安徒生童话研究概述及其弱势关怀分析25-29
  • 2.3.1 安徒生童话研究概述25-27
  • 2.3.2 干预材料中的弱势关怀分析27-29
  • 第三章 研究设计29-43
  • 3.1 理论依据29-32
  • 3.1.1 亲社会行为理论29-30
  • 3.1.2 认知发展理论30-31
  • 3.1.3 社会学习理论31-32
  • 3.2 研究方法32
  • 3.2.1 文献法32
  • 3.2.2 实验法32
  • 3.2.3 问卷法32
  • 3.3 研究工具32-37
  • 3.3.1 研究工具编制33-35
  • 3.3.2 研究工具信度、效度、难度35-37
  • 3.4 分项研究一研究设计37-38
  • 3.4.1 研究假设37
  • 3.4.2 被试选择37
  • 3.4.3 研究过程37-38
  • 3.5 分项研究二研究设计38-43
  • 3.5.1 实验假设38
  • 3.5.2 被试选择38
  • 3.5.3 实验设计38
  • 3.5.4 实验步骤38-40
  • 3.5.5 实验效度40-43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43-59
  • 4.1 分项研究一结果与讨论43-49
  • 4.1.1 3—6岁儿童同情行为的年龄差异43-47
  • 4.1.2 3—6岁儿童同情行为的性别差异47-49
  • 4.2 分项研究二结果与讨论49-59
  • 4.2.1 弱势关怀对3—6岁儿童总体同情行为的影响49-51
  • 4.2.2 弱势关怀对3—6岁不同年龄段儿童同情行为的影响51-54
  • 4.2.3 弱势关怀对36岁不同性别儿童同情行为的影响54-59
  • 第五章 结论与教育建议59-65
  • 5.1 研究结论59
  • 5.1.1 3—6岁儿童同情行为年龄及性别特点59
  • 5.1.2 弱势关怀对36岁儿童同情行为的影响59
  • 5.2 教育建议59-65
  • 5.2.1 抓住儿童同情行为发展的关键期59-60
  • 5.2.2 发挥同伴群体与替代性强化的作用60-61
  • 5.2.3 重视对童话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61-62
  • 5.2.4 有效利用多种社会教育资源62
  • 5.2.5 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合作62-63
  • 5.2.6 及时正确纠正儿童的逆同情行为63-65
  • 第六章 研究反思与拓展65-69
  • 6.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65-66
  • 6.1.1 概念定义创新65
  • 6.1.2 研究工具创新65
  • 6.1.3 自变量选择创新65-66
  •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66
  • 6.2.1 理论研究不够深入66
  • 6.2.2 被试样本数量较少66
  • 6.2.3 实验干预手段较单一66
  • 6.3 本研究的拓展问题66-69
  • 参考文献69-75
  • 附录75-81
  • 致谢81-83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孝霞;道德情感教育中的“同情”与“移情”[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王璐;;每个孩子都重要:英国全面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的健康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3 王玉美;试论幼儿同情心的培养[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Z1期

4 李学红,郝华;弱势群体的心理缺失及其关怀[J];甘肃理论学刊;2003年03期

5 杨彦;;欠发达地区0~6岁处境不利儿童非正规教育价值探究[J];广西教育;2007年13期

6 张琳;培养孩子的同情心[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马维娜;试析教育中的弱势群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23期

8 孙迪亮;社会转型期城市弱势群体的特征、成因及扶助[J];理论研究;2003年01期

9 朱利群,胡加匡;幼儿同情心培养的实验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8期

10 张晓;王晓艳;陈会昌;;北方地区3-7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点[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12期


  本文关键词:弱势关怀对3-6岁儿童同情行为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0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410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5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