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幼儿教育论文 >

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7 03:31

  本文关键词: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儿童形象 班级生活 重塑


【摘要】:儿童从一无所知的“自然人”成长为知晓行为处事规范的“社会人”,教育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系统化的学前教育,儿童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体现出一定的精神风貌,而儿童外在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和内在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总体外在表现即为儿童的形象。可以说,儿童形象的形成是教育对儿童塑造的结果,而儿童在教育中形成的各种形象又恰恰是教育过程、教育效果最真实、最直接的反应,因此研究者希望通过研究儿童形象,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的现状真实地呈现在公众面前,通过探讨儿童应然之形象的塑造,探索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出路。 由于研究教育中的儿童形象,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儿童的生活细节、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所生存于其中的纷繁变化的文化氛围,因此研究者认为质性研究无疑更具优势。在实地的资料收集工作中,研究者主要采取了参与式的观察儿童在园生活、随机访谈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及同儿童展开对话等方法,了解他们真情实感等几种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和前期准备工作。 研究者发现,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儿童形象众多,幼儿园班级仿佛一个包罗万象的大舞台,生活在其中的儿童每天都尽情展示着不同的形象,儿童形象无好坏与对错之分,它们的形象同教师的教育方式、管理方式以及儿童自身的性格特征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众多形象之间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本文描述了五类共八种儿童形象,分别是:幼儿园班级中“好孩子”的标杆——“模范生”与“小管家”;幼儿园班级规则的“反抗者”——“捣蛋鬼”;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大多数——“牵线木偶”与“应声虫”;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伪装者”——“面具人”及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边缘人”——“受气包”和“默默无闻者”。 通过对以上五大类共八种儿童形象的逐一分析,研究者认为由于受应试教育及学习倾向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更加注重对儿童知识的传授及纪律规范的要求,而缺乏对儿童自身形象的关注。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儿童缺乏生机与活力,失去了应有的快乐与自由,因此研究者提出教育需顺应儿童天性,努力塑造健康、快乐、真实的儿童,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儿童自身,使孩子真正成为孩子。
【关键词】:儿童形象 班级生活 重塑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10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第一章 绪论10-27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10-11
  • 第二节 “儿童形象”的概念界定11-12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12-13
  • 第四节 已有研究的概述13-23
  • 一、 关于“人的形象”的相关研究13-16
  • 二、关于儿童形象的相关研究16-21
  • 三、对国内外文献的评价21-23
  • 第五节 研究的方法23-27
  • 一、质的研究23-24
  • 二、研究的对象24
  • 三、资料收集方法24-27
  • 第二章 传统教育中儿童形象的回顾27-42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中儿童形象的回顾27-34
  • 一、小君子——教育理想中的儿童形象27-28
  • 二、“小奴才”——古代传统教育中儿童形象28-31
  • 三、完整独立的人——近代教育中的儿童形象31-34
  • 第二节 西方传统教育中儿童形象的回顾34-42
  • 一、“缩小的成人”——古希腊的儿童形象34-35
  • 二、“生而有罪的人”——中世纪的儿童形象35-37
  • 三、“缩小的成人”——文艺复兴之后的儿童形象37-38
  • 四、“自然人”——卢梭笔下的儿童形象38-39
  • 五、独立的人——卢梭之后的儿童形象39-42
  • 第三章 幼儿园班级生活中儿童形象的呈现42-75
  • 第一节 “模范生”与“小管家”——班级生活中“好孩子”的标杆42-52
  • 一、“模范生”的儿童形象42-48
  • 二、“小管家”的儿童形象48-52
  • 第二节 “捣蛋鬼”——班级规则的"对抗者"52-57
  • 一、人物形象的描述52-53
  • 二、人物形象在教育情境中的呈现53-57
  • 第三节 “牵线木偶”和“应声虫”——班级生活中的大多数57-63
  • 一、“牵线木偶”的儿童形象57-59
  • (一) 人物形象的描述57
  • (二) 人物形象在教育情境中的呈现57-59
  • 二、“应声虫”的儿童形象59-63
  • (一) 人物形象的描述59
  • (二) 人物形象在教育情境中的呈现59-63
  • 第四节 “默默无闻者”和“受气包”——班级生活中的“边缘人”63-70
  • 一、“默默无闻者”的儿童形象63-66
  • 二、“受气包”的儿童形象66-70
  • 第五节 “面具人”——班级生活的“伪装者”70-75
  • 一、人物形象的描述70-71
  • 二、人物形象在教育情境中的呈现71-75
  • 第四章 幼儿园班级生活中儿童形象的重塑75-96
  • 第一节 对当前幼儿园班级生活中儿童形象的反思75-81
  • 一、塑造儿童形象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使命75-76
  • 二、班级生活中儿童主体性的缺位76-81
  • 第二节 让孩子成为孩子——儿童形象塑造的方向81-85
  • 第三节 儿童形象塑造的对策85-96
  • 一、教育顺应儿童的天性——教育观念的转变85-88
  • 二、促进儿童的不断成长——教育目的的转变88-91
  • 三、关注儿童正在经历着的生活——教育内容的转变91-94
  • 四、与儿童平等对话——教育方式的转变94-96
  • 结语96-98
  • 参考文献98-100
  • 附录100-101
  • 后记101-10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炳仙;;教育即生成——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解读[J];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01期

2 刘晓东;论教育与天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石中英;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J];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4 衣俊卿;文化哲学:未来哲学的自觉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02期



本文编号:744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744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6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