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人才阵地的高等院校,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高职院校的定位就是培养高级技术专门人才的场所,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基础理论知识贫乏,社会适应性差。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将人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它恰恰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上述不足。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实施通识最基础的方式,学校通过设置通识课程给学生以全面而直接的影响,借以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教养的人。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势在必行。首先,它是培养与国际接轨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其次,它是培养出能够很好地应对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职业岗位频繁变化等问题的高级人才的需要。最后,实施通识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本课题以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为研究领域,在全国范围内随机选取了10所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初步形成,但由于缺乏对通识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没有科学的通识课程设置理念的指导、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支撑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师资的不完备,导致通识课程目标认识不清;通识课程内容偏向应用型、工具性,知识化倾向严重,深度和广度较小,缺乏综合性课程;课程结构僵化、学生选择自由度小、忽视非正式课程的开发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借鉴国外和港台地区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的实际,分别从理念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结构建设、制度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对策。第一,加强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学习,提出“完人”的教育理念;第二,精心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内容、加强其深度和广度、注意在专业课程中渗透通识课程内容;第三,尝试拟定了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目标;第四,在通识课程设置的结构上完善通识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积极开发非正式课程、在实践课程中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第五,提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素质。通过这些对策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71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波;;美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启示[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李泽民;柴明勤;;我国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规划与设计探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赵惠莉;;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张静;;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与实践[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9期
5 张德启;;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发展及其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9期
6 陈小红;;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05期
7 李建辉;王晶晶;;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的比较研究——以台湾、香港、大陆的三所高等院校为研究个案[J];闽台文化交流;2010年02期
8 高娟;;北京大学与哈佛大学现行通识教育课程比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5期
9 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J];大学(学术版);2011年05期
10 黄联英;;浅议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J];学理论;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史阳;李娟华;;美国费城社区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及启示[A];教育科学的探索——北京联合大学教育科研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重庆教育学院教务处 陈永跃;设立通识教育课程需要发散思维[N];光明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佳 通讯员 张全友;武大停掉8门通识教育课程[N];长江日报;2010年
3 刘俊敏;“四大模块”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N];中国社会报;2012年
4 常梧 整理;中国通识教育的务实之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5 本报记者 徐瑞哲;扩招后“通识师资”瓶颈凸现[N];解放日报;2009年
6 吴铭;中国通识教育的迷茫与探索[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7 南京大学校长 陈骏;深化教学改革 让杰出人才“冒”出来[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 通讯员 余珊燕;服务+学习 公益有学分[N];中国教育报;2013年
9 张晓鹏;通识教育中外比较:我们的理念偏差[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姜澎;本科阶段应大力发展通识教育[N];文汇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彭寿清;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颖;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2 夏玲;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及其强国职能[D];河北大学;2010年
3 张海云;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沈媛媛;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满满;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6 丁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优化管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7 潘双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8 亢蓓蓓;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机制历史流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丁委;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现状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10 赵慧;中国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99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199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