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的域外经验与我国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30 14:33

  本文关键词: 中高本院校 课程体系 衔接 外域 中国 出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在系统分析我国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发达国家核心阶梯法、单元衔接法、分类衔接法、直接衔接法以及学校衔接法五种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提出加快我国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工作,需要借鉴域外经验,推进课程开发由"块块"到"条条"、课程标准由"零散"到"统一"、课程评价由"学校"到"社会"、学分转移由"研究"到"实践"、衔接方式由"一点"到"两线"、组织形式由"单独"到"统筹"六项具体措施。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linking of the middle and higher curriculum system in 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re ladder method, the unit cohesion method and the classification cohesion metho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o speed up the work of linking up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middle and high school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draw lessons from overseas experience and to promote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rom "block" to "strip".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is from "scattered" to "unifi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from "school" to "society", credit transfer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 the mode of convergence from "one point" to "two lines". Organizational form from "alone" to "overall planning" six specific measures.
【作者单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研究”(项目编号:HB15JY059)
【分类号】:G712.3
【正文快照】: 不同层次教育的衔接关键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和应用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衔接已形成多种运行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我国已推行了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3+4”试点,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3+2”模式、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3+2”模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永权;张岩;;香港教育“立交桥”:资历架构的新进展——学分累积与转移(CAT)政策和原则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年01期

2 周大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设计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年03期

3 杨光富;“八年研究”的贡献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4 赵志群;境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给我们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2年2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统超;;中本衔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必要性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年02期

2 朱祖林;毕磊;郭允建;汤诗华;;我国远程教育研究2015年度进展报告[J];远程教育杂志;2016年05期

3 郭厚芳;;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分析——以会计专业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17期

4 陈芳芳;谢云;陈丽;;论面向开放教育的学习工作量计算[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03期

5 熊瑛;高国丽;张丽雁;胡颖;郭睿;;基于课程标准的中高职母婴护理课程衔接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6年14期

6 李宗茂;;中高职德育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策略探析[J];新校园(阅读);2016年07期

7 李群;能超;;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年19期

8 周伟华;;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设计与实施[J];才智;2016年19期

9 梁晓娅;张恒;;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的课程衔接研究——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J];求知导刊;2016年13期

10 张琦;马艳花;;中、高职机械类课程衔接中《机械制图》在AUTOCAD环境下的对策[J];科技风;2016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林曙;鄢小平;王立科;;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模式、途径与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年06期

2 刘永权;;香港地区资历架构对开放大学建设外部质量保证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年04期

3 陈丽;郑勤华;谢浩;沈欣忆;;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资历框架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4 刘永权;;资历架构对中国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的启示——2013年香港资历架构国际会议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年03期

5 汤诗华;毕磊;朱祖林;郭允建;;我国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05期

6 杨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06期

7 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8 刘育锋;陈鸿;;中高职课程衔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诉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重大教育和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制度分析[J];职教论坛;2012年01期

9 吴钧;;“学分银行”实施的困惑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Z1期

10 李玉静;;国际职教课程改革新趋势——基于对德国、欧盟、澳大利亚的比较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凯;;浅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年05期

2 周凌宇;余文华;舒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初步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4年11期

3 宫洁;赵菲;凌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电子测试;2013年09期

4 秦志凯;;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04期

5 方跃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25期

6 刘婷;;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改革构想[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03期

7 王瑞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关键浅谈[J];知识经济;2012年11期

8 陆玉团;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9 何中全,刘益;数学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实践与探索[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周新华,李勤;建立田径健身课程体系的探讨[J];体育函授通讯;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杨;姜益强;马最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胡翔勇;向学军;袁兆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陈杰;蒋中;姬敬;;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若干思考[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苏亚欣;赵兵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孙赢;尚鲜连;王芳;;高职软件外包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与构建[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高红亮;刘金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徐颖;;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探讨[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宋弘;傅成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A];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翟懿奎;甘俊英;应自炉;徐颖;;高等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丁长江;李宏斌;李政;徐家宁;;整合化学学科课程内容,创新化学学科课程体系[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青;钢琴室内乐教学的发展构想[D];河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76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476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6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