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借鉴与超越:论德国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的适应性

发布时间:2018-06-10 14:40

  本文选题:职教师资人才培养 + 模式 ; 参考:《职教论坛》2015年36期


【摘要】:文章介绍了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目前德国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通过对我国借鉴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障碍性等因素的分析,来探讨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在我国职教领域的适应性问题,以此明确未来我国在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orming process of the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model,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German teacher training mode, and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he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model for reference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necessity and obstac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aptability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model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so as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mode in China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明尼苏达大学;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硕士层次中职师资培养模式探索”(编号:GJA094001),主持人:许玲
【分类号】:G715.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凤华;亚洲三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29期

2 文江峰;刘勇;;新疆与发达地区示范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我国出台的有关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法规[J];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03期

2 ;广西努力建设职教师资队伍[J];职教论坛;2000年05期

3 王兰英;重庆市采取五大措施 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J];职教论坛;2000年06期

4 施兰芳;跨世纪职教师资素质的重构[J];职教通讯;2000年12期

5 林快;;改变传统思维方式 提高职教师资素质[J];交通职业教育;2002年02期

6 陈永芳;郑建萍;;职教师资专业化的培训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27期

7 朱懿心;王益宇;;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谈职教师资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11期

8 商秀梅;刘培军;;中德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杨思帆;王红;;发达国家保障职教师资质量的若干经验与启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周润珍;刘灿国;;“城校互动”模式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知识经济;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换成;;武山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A];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C];2008年

2 赵艳霞;;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及政策法律支持[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刘育锋;;关于职教师资“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A];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孟庆国;李增武;王宪成;;第七专题论坛 职教师资中外专家论坛[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胡明;;培养新型职教师资 拓展“三农”服务新路[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安东尼·巴瑞特;;澳大利亚职教师资的发展[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乐一;;遵循职业教育规律 建设现代化职教师资队伍[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2013年

8 李栋学;;关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A];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飒;;建立配套的管理体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保证[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10 胡守坤;彭明清;;对“双师型”教师的解读及培养途径的思考[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欣然;职教师资依然紧俏[N];天津教育报;2008年

2 张国圣;构建职教师资联盟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N];光明日报;2008年

3 ;砥砺耕耘培育职教师资 继往开来实现辉煌跨越[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侯长林 罗静 王锋;着力抓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N];贵州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杨靖;如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N];科技日报;2013年

6 记者 陈欣然;“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生入学[N];天津教育报;2013年

7 匙明建;昌邑市“招、育、引”并重提升职教师资水平[N];联合日报;2014年

8 刘琴;锻造强大高效的职教师资队伍[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刘琴;“十一五”全面推进职教师资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邢晖;职教师资:“扩量保质”的关键环节[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艳;我国职教师资继续教育体系建设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2 李俊琦;信息化环境下职教师资信息素养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刘晓萍;德国职教师资之重—“师傅”培养制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聂昭丹;职教师资秘书学专业培养标准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5 邵文婷;网络工程专业职教师资本科培养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6 韩向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7 万娥;企业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03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003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a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