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状况调查
本文选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 + 工学结合 ; 参考:《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18期
【摘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既要适应和服务民族地区发展方式的转变,又要遵循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在全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下,对广西、新疆、西藏3个民族自治地区的15所中高职院校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发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努力跟进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步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氛围良好。但是由于地域、对象、发展基础等客观差异,存在理念与实践的偏差、师生理解的差异、区域性与民族性特色缺乏等现象。有必要对模式构建与实践自觉、制度供给与学生需求、差距赶超与特色生成等问题进行研讨。
[Abstract]: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inority areas should not only adapt to and ser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ethnic areas, but also follow the general rul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ork and learning combined with talent training, a random sampl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5 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uangxi, Xinjiang and Tibe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inority areas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follow the whole pa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atmosphere of the reform of the mode of combining work and learning with talent training is good. However, due to the objective differences of region, object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there exists the deviation between idea and practi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he lack of regional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of pattern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consciousness, system supply and student demand, gap catching up and characteristic generation.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5XJCZH002),主持人:蓝洁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少数民族手工艺传承研究”(16BMZ047),主持人:唐锡海
【分类号】:G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戴汉冬;;校企合作中学生需求的被边缘化现象及其消解[J];职教通讯;2014年34期
2 蓝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现状实证调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3 管平;;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的建立——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06期
4 张诗亚;;发展民族特色职业教育 促进民族共生教育体系建立[J];民族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5 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训浩;苏绪林;谭银花;;基于城乡基层医疗和保健工作岗位高职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7年16期
2 赵红英;唐国华;;企业研发机构信息沟通模式的维度构建[J];财会月刊;2017年23期
3 李玲;潘士美;刘茜;;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学校艺术教育的机制研究——以苗族刺绣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04期
4 饶武元;刘浩;余正台;;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04期
5 黄凌云;罗春燕;;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建设分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6 王元纲;宫新栋;盛江梅;杨平;周坚;曾丽萍;南军锋;;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应与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相结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31期
7 张丽丽;;发展民族特色职业教育在建立民族共生教育体系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年07期
8 刘欣;杜玉红;;京津冀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J];才智;2017年21期
9 彭苏萍;王香艳;宋梅;;中国煤炭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分析——基于煤炭企业与行业院校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29期
10 马明国;薛智敏;张学铭;许凤;李勇;;高等院校林产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7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民辉;;意识三态观:民族教育研究的新视野[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2 张诗亚;;发展民族特色职业教育 促进民族共生教育体系建立[J];民族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3 陆俊杰;;学生需求关照的职业院校发展初探——以课程开发为切入点[J];职教论坛;2012年03期
4 王振洪;;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育人机制探索[J];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5 张千友;王兴华;;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研究——基于2000—2009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刘智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学研究;2010年06期
7 王晋光;;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25期
8 田夏彪;;民族教育价值观的后现代倾向及审视[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02期
9 邬大光;;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论坛”上的报告[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杨东平;;关于“钱学森之问”的遐思[J];大学(学术版);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J];机械职业教育;2000年12期
2 龚志伟;知识经济与人才培养[J];教育与经济;2000年04期
3 刘峗,杨秀军,黄远友;论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安松叶,宁耀斌;大学要不断校正人才培养的方向[J];科技·人才·市场;2000年06期
5 徐天申;小议《关于人才与人才培养的断想》[J];思维与智慧;2000年05期
6 杨晓明,孟繁有;论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J];石油教育;2000年10期
7 施春华;论创新人才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8 王元丰;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0年01期
9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郑雅萍;;素质教育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高教与经济;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东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铁璐;李学军;;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体会[A];第八次全国药理学教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3 周玲;王诗龙;;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4 欧阳建平;徐绍红;侯志军;;地质类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A];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郑勇;刘凤然;马秀坤;;大学生科技活动在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探索[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丰硕;;我国行业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汪一鸣;赵鹤鸣;杨德生;;政府搭桥,校企合作,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徐平原;;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潘瑞芳;;浅谈基于“六西格玛”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策略[A];第11届海峡两岸信息管理发展策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慧;;西部开发为云南高校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A];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陈彬;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N];法制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皓 通讯员 胡文锋;农发行加强重点人才培养工作[N];粮油市场报;2010年
3 淮海工学院教育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吴明忠;协同创新必须和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N];中国教育报;2013年
4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海闻;创新人才培养卡在哪儿[N];光明日报;2013年
5 记者 范珉菲;高层次医卫人才培养考核新模式推出[N];山西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刘溟;端正对金融衍生品的态度 着力加强人才培养[N];经济日报;2014年
7 记者 柳黎明;加强人才培养师资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地方能力[N];黑河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江尧瑞;抓住师资,就抓住了人才培养的“牛鼻子”[N];光明日报;2014年
9 浙江省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徐亦平;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4年
10 张久雷 记者 一丁;以人才培养促进生产力发展[N];遵义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浩;基于知识联盟的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盛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及保障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10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益东;基于课题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郭铭扬;就业视角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张燕娜;河南省桥牌基地人才培养动力机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巩俊婷;浙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考察与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5 赵欣;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工程应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6 戴敏;GE公司零售高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7 孙会明;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刘昊;我国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宗成;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管理仪表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金永存;基于“163模式”的机械加工类一线技术人才培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24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024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