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教育的理性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29 11:23
【摘要】:我国自1993年首次提出开始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并重制度(即“双证书”教育制度)以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这个制度的有效实施既有利于高职院校准确定位,办出高职教育特色;也有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尽管如此,“双证书”教育在培养过程中实然效果和应然目标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从理性的角度对“双证书”教育培养过程进行反思。论文采用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双证书”教育的目标、教育内容及管理进行研究,具体结论如下: 首先,实施“双证书”教育的目标应体现高职教育本质,即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但反观“双证书”教育实践,其目标在定位和执行过程中出现偏移;应明确培养“高职学历+高级职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建立“双证融通”的“双证书”教育培养目标,防止偏移从而契合高职教育的本质。 其次,实施“双证书”教育,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既是“双证书”教育的本真诉求,同时也是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改革经验启示,即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注重实践课程教学;但反观“双证书”教育实践,其课程内容在实践认知、实践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实施上出现了断裂;应在重构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重视实践教学三个方面,防止断裂从而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 最后,实施“双证书”教育应是多方参与的合作管理即以企业为主的合作管理和以学校为主的合作管理,重视合作管理的法制化和合作管理的协同化,以保证“双证书”教育的有效实施;然而,反观“双证书”教育实践,其管理因政府对市场准入制度执法不严,行政部门间的分立和校企合作的一头热,多表现为学校方面的单相思;应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管理体系三个方面,防止单相思从而达到教育管理的融通。 “双证书”教育实践中所出现与培养目标的偏移、课程内容的断裂以及高职院校管理的单相思,背离了“双证书”教育的初衷,严重影响高职教育质量。因此,政府、学校、企业应加强合作,协同管理,使令出一家、考出一门、学有所本、校有责任、教有明师、考有所用、企有义务,以保障“双证书”教育的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71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鸿涛;创新:高职院校图书馆合并后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李本初;高职院校公共语文教学改革的若干设想[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季伟;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初探[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仲耀黎;高职教育发展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3年03期

5 万由祥;论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吕文飞;关于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工作的思考[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张忆平;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朱丽;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J];辽宁经济;2003年06期

9 陈锡德,刘畅;关于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3年04期

10 张丽华;素质教育的先导——谈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法改革[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桂娟;;基于ISO9000标准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2 肖川;;设立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特区构想——以海峡两岸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为主要特色和途径[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年

3 宋士福;;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新思考[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邓满娥;;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研究[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晓军;黄克孝;;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马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徐亮;王江平;;区域经济结构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开发[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王新波;单洪雪;王学红;;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报告[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郭贺彬;衣芳;;谈高职文化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郑丽君;;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制度研究[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红英;不再让学历决定一切[N];中国人事报;2005年

2 记者 张茧邋通讯员 童志宏 刘彦妮;5所高职院校接受“省检”[N];湖南日报;2008年

3 李海英;省高招专科、高职院校录取线公布[N];沈阳日报;2008年

4 记者 赖红英;广东公开招聘高职院校特聘教授[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王彦;打造高职院校排头兵[N];黑龙江日报;2009年

6 记者 张宝敏;人才培养不达标 学校招生要减少[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张志坚;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促进海南高职院校内涵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 查结联;新成立六所高职院校招生[N];安徽日报;2004年

9 何学坤 刘淑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以人为本[N];中国贸易报;2005年

10 记者 郭弘 实习生 罗苏;今年高考升学率将比去年下降一成[N];重庆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缃绮;企业集团与集团高职院校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侯长林;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宇轩;高职院校的融资结构与办学效率[D];山东大学;2010年

4 邓宏宝;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建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D];天津大学;2010年

6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倪筱琴;林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张宇;基于利益主体选择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黄秋明;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拥华;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管理特色的创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尹国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傅龙华;走向完整的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罗荣丰;湖南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咏梅;高等职业院校品牌塑造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卫振中;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7 王嘉禄;山西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8 张小军;江苏省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郑爱芳;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孔德文;高职院校德育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05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605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0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