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对我国高职教育“双证书”制度的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71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耀华;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我们的对策建议[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周继瑶;甄凯玉;;高职教育“双证书”互通制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年05期
3 蒋丽珠;;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年05期
4 吕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TAFE体制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5 周祥瑜;吕红;;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国家质量培训框架[J];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31期
6 黄鸿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刘育锋;四国职业资格制度及发展脉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18期
8 刘育锋;;构建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沟通机制的比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17期
9 年大琦;澳大利亚TAFE的特色及其对我国发展高职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年24期
10 商圣虎;吴朝国;;论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对等及衔接[J];职教论坛;2006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曹华;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2 田增志;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VET)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刘天英;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31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631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