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福州市中等职业中专学校教师生源性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9 19:34
【摘要】:本研究借鉴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和生源性委屈这两个概念,提出生源性职业倦怠;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为基础,构建生源性职业倦怠的心理构成;在理论建构基础上,探索中职校教师生源性职业倦怠(中职校教师课外生源性职业倦怠和课堂生源性职业倦怠)的测量方法,并考查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1:以373名福州市中职校教师为被试,自行编制中职校教师课外生源性职业倦怠量表和课堂生源性职业倦怠量表,结果发现:通过理论构建和因素分析,得出中职校教师课外生源性职业倦怠有三个维度,按其贡献率大小依次为课外生源性情绪衰竭、课外生源性低成就感和课外生源性去人格化;中职校教师课堂生源性职业倦怠有三个维度(14个项目),按其贡献率大小依次为课堂生源性低成就感、课堂生源性情绪衰竭和课堂生源性去人格化(12个项目)。通过信效度检验,这两个量表均有良好的性能。 研究2:以315名福州市中职校教师为被试,使用编制好的中职校教师生源性职业倦怠量表,分析福州市中职校教师生源性职业倦怠现状,并探查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总的来说,中职校教师生源性职业倦怠水平较高,且主要由学生外倾性问题行为引起。(2)具有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中职教师,其生源性职业倦怠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学历教师、未婚教师、10年以下教龄的教师、29岁及以下年龄教师、担任班主任、所学专业与教授专业不一致的教师、师范毕业的教师、担任公共基础课教师、国家级重点学校教师、公立校教师的生源性职业倦怠比较严重。(3)对课外生源性职业倦怠具有反向预测的分别是“学校是否国家级重点”和“教龄”;而“压力”和“沟通策略”对它具有正向预测效果,四者合计解释率为20.9%。对生源性职业倦怠具有反向预测效果的是“学校是否国家级重点’和“教龄”;对其具有正向预测效果的是“说服教育策略”、“告状策略”、“提醒策略”和“对学生期望值与现实情况差距”,这六个自变量合计解释率为22.3%。
【图文】:

课堂,维度,情况,严重程度


课堂生源性情绪衰竭2.8725.89752课堂生源性低成就感2.9984.75829课堂生源性去人格化2.86921.02376课堂生源性职业倦怠2.9346.76130生原性职业倦怠2.9875.75315(2)教师生源性职业倦怠的严重程度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师职业倦怠严重程度,研究者对数据进行处理,以中间值3为标冷,若被试在该维度上分值在3及3以上,则记为“l”;低于3则一记为“0”。如果被试在三个维度分值都低于3,则评为“无倦怠症状”,若只有一个维度上分值在3及3以上,则评为“轻微倦怠”,若两个维度上分值在3及3以上,则评为“中度倦怠”,若三个维度上分值都在3及3以上,则评为“严重倦怠”。101]赶I常,I乞做七卜班毛」k俗怠j以爪科理度

课堂,维度,教师,情况


课堂生翻性职业俗怠严月t程度图3一2功职茄敷顺课算生£该尽积业塔,合办砚剪膺据图3一2表明,,课堂生源性职业倦怠情况为:无职业倦怠的30.2%;轻微倦怠的占20.9%;中度倦怠的占18.6%;严重倦怠的占30.2%,即:有倦怠症状的占69.8%。为了更好了解中职校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的倦怠水平,对中职校教师在各个维度上具有倦怠症状的百分比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表3一4:户澎一4功朋友敷顺庄积必危户咨碧度亡时危盒水乎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塑当匕些竺竺丝全些处燮__维度课外情课外低课外去课堂情课堂低课堂去一一一一尘蜚塑一竺遍昼一达挤代__二裤凡~感熟ap.-._二人鱼胜.‘吐生一二些生一二业l一~.盛旦9丝1~一里巡匕一止兰色一.一..三旦.互丝一从表3一4可以看出,在每个维度上都有50%左右的中职校教师有倦怠症状。其中,课外生;于性低成就感的教师人数比例最高,高达55.7%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71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萍;朱浩;;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5期

2 罗屹峰;;如何远离职业倦怠[J];秘书之友;2011年06期

3 娄玉亭;;职场不能承受之痛——职业倦怠[J];大众心理学;2011年06期

4 张婷;陆江东;王珊;;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特点及关系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郭颖梅;罗小军;;云南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昆明三所高校为例[J];经济师;2011年09期

6 牛津;;“职场睡人”自救指南[J];决策;2011年06期

7 罗兰芬;;广西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原因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8期

8 柳小芳;;高职院校教学秘书的职业倦怠研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8期

9 张灵萍;;加强自身修养,克服职业倦怠[J];四川教育;2011年06期

10 谭机永;邓砚;杨莉;;教龄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领悟社会支持、特质应对方式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桂菊;陈艾华;;医护群体社会支持系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董君;;克服职业倦怠 实现生命主体价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3 蒋慧琳;许家丽;黄海燕;顾超琼;;广西护理骨干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A];全国第十一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4 王树珍;赵琦;李曙光;;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A];中华护理学会《护士条列》解析培训会、中华护理学会2008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论坛暨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魏心;战伟根;于焕芝;;论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解决途径[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6 吴惠娟;沈鉴清;刘斌;;民警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孔丽;;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的原因及对策[A];全国第四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黄丽娜;赵德军;;陆军基层军官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新青;余文斌;;青岛市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10 王伟华;;领导干部职业倦怠对工作创新的影响及干预措施[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职业倦怠说来就来[N];中国妇女报;2005年

2 刘国信;如何克服职业倦怠[N];中国旅游报;2003年

3 曹雨平 杨文奇;说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病”[N];经济日报;2005年

4 郭莹;职业倦怠咋办[N];吉林日报;2005年

5 刘国信;如何克服职业倦怠[N];四川科技报;2003年

6 黄梅县教研室 黄拾斤;自我制造感动 享受职业快乐[N];黄冈日报;2008年

7 河西区恩德里小学 陈晓鸣;浅谈如何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N];天津教育报;2009年

8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一平;加强人文关怀 应对职业倦怠[N];深圳特区报;2010年

9 顾桂兰 何新平;要善于走出职业倦怠[N];工人日报;2011年

10 黄梅县教研室 冯汉青;远离职业倦怠 成就职业梦想[N];黄冈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石蕾;知识型员工职业倦怠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张明寮;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银行主管工作压力、职业倦怠暨因应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刘衍玲;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陈丽萍;中学教师生存状态及改进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琳琳;国有企业员工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方明军;大学教师隐性激励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张宜民;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生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与离职意向关系的模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陈薇静;基于情绪视角的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敏姣;中学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勖;中学班主任职业倦怠感现状及其干预策略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德军;陆军基层军官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宁晚枚;中学政治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5 杜媛;甘肃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李莹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徐家平;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黄海蓉;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9 曾丽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职业倦怠、自尊状况及其关系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姜研;HRM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71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671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0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