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3 18:42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举步维艰,固有的学科中心课程模式制约了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知识、能力的获取和发挥。而放眼世界,德国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方面具有独具特色的方式,即注重将课程来源投向工作实际中的操作过程,以此为起点设置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基于我国在此方面遇到的挫折及德国卓有成效的经验,本文对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缘起、理论来源、实施原则、影响因素和特点等进行了探析,以求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制定和改革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论文选题缘由、意义、文献综述及主要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以历史法回忆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课程体系的变更过程,了解各课程体系的背景、表现等特点,在对比中表明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适用性;第三部分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列举了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课程构造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并探究了该课程体系的理论来源;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和面临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对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应用过程中的改革创新进行了说明;第六部分阐述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
【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及其研究现状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重要概念界定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主要研究方法
1.3 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1.3.1 本研究创新之处
1.3.2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课程设置
2.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述
2.1.1 萌芽阶段
2.1.2 快速发展阶段
2.1.3 多元化发展阶段
2.2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概述
2.2.1 模块化课程及其理论
2.2.2 学习领域课程及其理论
2.2.3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第三章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个案及其理论来源
3.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个案研究
3.2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来源
3.2.1 建构主义理论
3.2.2 领域特殊性理论
3.2.3 后现代主义理论
3.2.4 默会知识理论
第四章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制约因素与原则
4.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制约因素
4.1.1 培养目标
4.1.2 教学环境、教学水平和师资水平
4.1.3 社会市场需求
4.1.4 学生个性与能力性向
4.1.5 学生人格取向
4.2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4.2.1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4.2.2 注重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的融合
4.2.3 注重课程设置顺序
第五章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与创新
5.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
5.1.1 课程开发主体多元性
5.1.2 课程设置多元主体职责明确
5.1.3 课程设置多元主体间注重合作
5.1.4 课程实施突出能力本位
5.1.5 课程内容具多样性与弹性
5.1.6 课程实施者结构具合理性
5.2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创新
5.2.1 课程更具灵活性与超前性
5.2.2 欧盟学分转换制的实施
5.2.3 课程设置理论创新
第六章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6.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其主要问题
6.1.1 重理论与轻实践的课程观
6.1.2 课程实施方法单一与刻板
6.1.3 课程设置主体的一元化
6.1.4 课程设置与社会缺乏互动及联系
6.2 借鉴德国经验与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构想
6.2.1 建树实践导向的课程观
6.2.2 课程实施多样化与情境化
6.2.3 课程设置主体多元化
6.2.4 课程设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
二、中文文章
三、外文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探究与生成:杜威知识学习观解析[J]. 李祎.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1)
[2]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分析及其启示[J]. 李中英.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5)
[3]模块化:德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争论[J]. 杜惠洁,李家丽. 教育发展研究. 2009(11)
[4]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原因分析[J]. 杨洁. 职业技术教育. 2009(13)
[5]德国的职教课程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 李月芳,蒋庆斌.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 2009(04)
[6]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 高庆,沈发治,秦建华.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04)
[7]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含义与影响因素分析[J]. 邱远.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8]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J]. 王建初,Rützel Josef.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9]领域特殊性研究引论[J]. 杨盛春,贾林祥. 皖西学院学报. 2008(02)
[10]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 杨炜红,周媛媛.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硕士论文
[1]基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学大纲研究[D]. 申文缙.天津大学 2007
[2]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D]. 李金春.苏州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14998
【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及其研究现状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重要概念界定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主要研究方法
1.3 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1.3.1 本研究创新之处
1.3.2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课程设置
2.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述
2.1.1 萌芽阶段
2.1.2 快速发展阶段
2.1.3 多元化发展阶段
2.2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概述
2.2.1 模块化课程及其理论
2.2.2 学习领域课程及其理论
2.2.3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第三章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个案及其理论来源
3.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个案研究
3.2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来源
3.2.1 建构主义理论
3.2.2 领域特殊性理论
3.2.3 后现代主义理论
3.2.4 默会知识理论
第四章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制约因素与原则
4.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制约因素
4.1.1 培养目标
4.1.2 教学环境、教学水平和师资水平
4.1.3 社会市场需求
4.1.4 学生个性与能力性向
4.1.5 学生人格取向
4.2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4.2.1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4.2.2 注重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的融合
4.2.3 注重课程设置顺序
第五章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与创新
5.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
5.1.1 课程开发主体多元性
5.1.2 课程设置多元主体职责明确
5.1.3 课程设置多元主体间注重合作
5.1.4 课程实施突出能力本位
5.1.5 课程内容具多样性与弹性
5.1.6 课程实施者结构具合理性
5.2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创新
5.2.1 课程更具灵活性与超前性
5.2.2 欧盟学分转换制的实施
5.2.3 课程设置理论创新
第六章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6.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其主要问题
6.1.1 重理论与轻实践的课程观
6.1.2 课程实施方法单一与刻板
6.1.3 课程设置主体的一元化
6.1.4 课程设置与社会缺乏互动及联系
6.2 借鉴德国经验与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构想
6.2.1 建树实践导向的课程观
6.2.2 课程实施多样化与情境化
6.2.3 课程设置主体多元化
6.2.4 课程设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
二、中文文章
三、外文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探究与生成:杜威知识学习观解析[J]. 李祎.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1)
[2]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分析及其启示[J]. 李中英.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5)
[3]模块化:德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争论[J]. 杜惠洁,李家丽. 教育发展研究. 2009(11)
[4]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原因分析[J]. 杨洁. 职业技术教育. 2009(13)
[5]德国的职教课程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 李月芳,蒋庆斌.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 2009(04)
[6]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 高庆,沈发治,秦建华.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04)
[7]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含义与影响因素分析[J]. 邱远.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8]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J]. 王建初,Rützel Josef.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9]领域特殊性研究引论[J]. 杨盛春,贾林祥. 皖西学院学报. 2008(02)
[10]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 杨炜红,周媛媛.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硕士论文
[1]基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学大纲研究[D]. 申文缙.天津大学 2007
[2]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D]. 李金春.苏州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14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914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