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成为优等生:高职院校优等生自我认同建构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7 17:03
  高职院校处于高等教育体系的"下层",高职学生向上流动的机会有限,因此学生中流行着"自我放弃"的文化,但高职院校中仍有优等生维持着强大的自我成就的动力。本研究以一所高职院校为田野调查点,以其中成绩优异的学生为极端个案,以卡斯皮肯的自我认同分析框架为基础,探究在"差生"占比大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优等生自我认同建构的逻辑。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优等生在充满矛盾的情境中,通过与现实处境相抗争构造现实自我,通过重新赋予自我以意义建立行动自我,通过投射对象展现理想自我,努力维系自我的同一性,将自我建构为一种有尊严的存在。个别高职生通过努力有所成就,成为标定自我的最显著特征,从而塑造了不一样的高职生形象,努力实现"以逃离求新生"。 

【文章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2020,31(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高职院校的机会结构
四、优等生自我认同的建构
    (一)我是谁:与现实处境相抗争的现实自我
        1.接受被贬抑的表层身份
        2.寻求与“他们”不同的深层自我
        3.高职身份的隐藏与暴露
    (二)我如何行事:重新赋予自我以意义的行动自我
        1.通过学业成就重新标定自我
        2.寻求教育权威肯定的自我
        3.归属于优等生圈子的自我
    (三)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投射对象的理想自我
        1.将自我投射于身边的榜样人物
        2.将自我投射于专业的典范人物
        3.将自我投射于未来的理想生活
五、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中职生说“垃圾学校”和“渣渣老师”时,是在说什么?——对百度贴吧一则相关消息的话语分析[J]. 刘猛.  教育学术月刊. 2016(08)
[2]精英的选拔:身份、地域与资本的视角——跨入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1978-2005)[J]. 刘云杉,王志明,杨晓芳.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05)



本文编号:32532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2532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f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