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基于代际伦理视角的中国子职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2 10:51
  代际伦理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代际间人与人关系的问题,涉及到家庭就是研究亲代与子代的关系问题。市场经济带来的家庭模式的变迁使以孝伦理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失去它本该有的地位和作用,许多本该由家庭承担的功能,全部或部分的转为社会承担,如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当前中国家庭代际矛盾日益加剧以及现代子女孝观念和家庭责任感的缺位,说明传统的强调单向性与利他性的孝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子职教育是当代家庭教育的新视角,从代际伦理出发研究子职教育给出了两条思考方向:一是子女与父母的伦理关系;一是子女对父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从四个方面对子职教育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研究的本体问题释意。主要探讨本文的研究目的;解释相关概念:子职教育、子职角色、家庭代际伦理、家庭代际关系、亲子关系和孝;对子职教育与代际伦理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第二部分,从孝伦理和代际公平两方面阐述子职教育中的代际伦理内涵。一、对子职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子职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二、通过对传统孝伦理的分析,说明子职教育中所蕴含的伦理思想,论证孝与子职的伦理关系;三、从代际视角,论述亲子之间纵向、动态的代际交往方式;四、运用伦理学方法分析子职教育的道德原...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代际伦理视角的中国子职教育研究


0子职教育一般代际路径(升守

路径图,路径,道德性,道德原则


孝教育以儒家的“父慈子孝”作为依据进行教育。孝与慈是家庭代际伦理的两条主线,一条是亲对子的慈,一条是子对亲的孝。(如图4.2)在儒家看来,无论是慈还是孝都是个体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意向与自然天性的反应,它源自血缘性和道德性,体现了无私利他的道德原则。因此,孝教育往往沿着子对亲的单向路径进行。子职教育在对孝教育进行体认之后,无论是对子职实践的教育还是子女对子职的践行上,将子女的行为一分为二遵循两条主线进行,即把为自己做的事情与

关系图,角色,关系图


Allport角色与人格关系图{川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孝教育—德育之切入点[J]. 王玥.  今日南国(中旬刊). 2010(11)
[2]离婚扶养义务的承担及其完善[J]. 刘期家.  重庆社会科学. 2009(11)
[3]大学生家庭功能与情绪表达性、情感体验的关系[J]. 邓丽芳,徐田丽,郑日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04)
[4]老年发展的伦理考量[J]. 朱尧耿.  伦理学研究. 2009(01)
[5]家庭代际关系研究述评[J]. 田崇玉.  天府新论. 2009(01)
[6]中西方代际情感回报模式比较研究[J]. 刘喜珍.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7]孝与中国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境况[J]. 廖小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8]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分化整合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J]. 廖小平.  浙江社会科学. 2008(05)
[9]略论西方家庭伦理的发展历程[J]. 李桂梅.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8(02)
[10]以“孝心教育”为突破口 构建德育新模式[J]. 徐亚芬.  思想教育研究. 2006(05)

博士论文
[1]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 刘玉静.山东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传统孝观在台湾[D]. 张之建.郑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32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432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5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