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颜氏家训》中的早期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发布时间:2018-01-06 03:13

  本文关键词:《颜氏家训》中的早期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颜之推 《颜氏家训》 儿童教育 早期教育思想 语言教育 家庭教育思想 道德教育 独特意义 道德启蒙 环境陶冶


【摘要】:《颜氏家训》中关于早期教育的理论,涉及到早期教育的独特意义、内容、原则及方法等。颜之推倡导早期教育、重视道德启蒙、坚持慈爱相济和环境陶冶的早教原则与方法,以及关于儿童语言教育与艺术学习的思想,至今仍可资借鉴。
[Abstract]:"The theory abou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YanShiJiaXun", refers to the unique significance of early education, content, principles and methods. Yan Zhitui advocate early education, moral enlightenmen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ombining early childhood love and environment influence, and thought about the children's language education and art learning, still can learn.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610
【正文快照】: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是目前人们所能见到的比较全面地阐述过早期教育问题的古代著作。该书堪称是中国古代早期教育的代表性著作。颜之推(531—约595),字介,祖籍山东临沂。共历仕南梁、北齐、北周、隋四朝。出身于名儒世家,深得门风教化,在其晚年,他集平生学识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素平;先秦尊师重教的礼数法度[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王长金;论传统家训敬畏生命的理念[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孙钦善;古文献学及其意义与展望[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李必友,张白茹;论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兴盛的原因[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李玉清,王中琳;略论道教文化对《备急千金要方》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聂永华;“上官体”诗学理论辑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亮茹;魏晋南北朝妇女社会地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华滨;唐代文化名门家庭生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辉;论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江洁;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及其现代转型[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袁丽颖;接受蒙氏教育儿童智力和行为发展追踪调查[D];吉林大学;2007年

6 夏文建;清“忆语体”散文艺术论[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7 兰珍莉;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金华;“略无阙处”的“略”字该怎样理解[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0年03期

2 曾敏之;从古典文论看文章规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3 曹文安;;通假字的定义与读音[J];固原师专学报;1981年02期

4 伍文;;评《颜氏家训》的教育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5 李福顺;;关于“鸱吻”[J];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04期

6 汤国铣;丽藻片谈[J];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02期

7 张新生;略谈中国古代胎教学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8 祝敏彻;张文轩;;论初期“叶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9 古德夫;;宋跋本王韵与切韵[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10 谭家健;;试谈颜之推和《颜氏家训》[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朴汉济;;南北朝末羁旅诗人庾信之轨迹——与颜之推的情况比较[A];六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彭安玉;;颜之推教育思想探析(提要)[A];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年会暨江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秉高;;朱熹反王逸功怤娭[A];中国楚辞学(第三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4 龙剑平;;汉字楷体的形成及其发展[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周振风;;从《史记》看汉代的避讳[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邱龙升;;俗字的产生及其原因[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牟发松;;梁陈之际南人之北迁及其影响[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安云凤;;中国传统家教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培养孕育[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卢庆滨;;明代士人与奕文化[A];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钱焕琦;;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的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反思[A];第13次中韩伦理学讨论会国内学者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国涛;现代散文谱系一支[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董文胜;真情家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主任医师 刘正才;使人长寿的健脑锻炼术[N];上海中医药报;2002年

4 赵章忠(教授);养老遣疾琐言(一)[N];上海中医药报;2002年

5 王吉胜;补中国家训研究之白[N];光明日报;2003年

6 王春喜;大学校训: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张晓岚;家教的力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8 乐胜奎;六朝礼学的繁荣及其原因[N];光明日报;2005年

9 国风;两汉时期的祭祖[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10 许运娜;台式“经典”重温更有滋味[N];中国邮政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闫续瑞;汉唐之际帝王、士大夫家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高俊林;现代文人与“魏晋风度”[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宋冰;北朝散文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玉;颜氏家族:儒家精神与文艺思想传承的个案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俊;宋代家训中的经济观念[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邹方程;从《颜氏家训》看六朝书法[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世利;颜之推语言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曾永胜;《颜氏家训》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余颖;《颜氏家训》“书证篇”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孙红梅;颜之推文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邓晓凌;文学翻译中的注释问题[D];四川大学;2004年

9 卢万成;《颜氏家训》家庭思想教育研究及对当代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邱慧蕾;《颜氏家训》中的人物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860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13860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c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