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本文关键词: 儿童思维 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 出处:《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师以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为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系统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发展儿童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品质,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教师应改变过去"一堂言"的灌输方式,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与评价体系,在张扬儿童个性中促进儿童自主思维与创造;教师应善于提供支架线索,以促进儿童思维品质与能力的多维发展;教师还应善于创设和利用情境,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迁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发展儿童思维之间的关系,应分析和考虑问题情境难度与儿童认知负荷之间的关系,应建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教学氛围。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ducational goals, teachers should make use of all kinds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systematically to develop children's good thinking ability and quality, which is to promote children'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 way of inculcating "one word" in the past, construct a democratic and ope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omote children's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creation in promoting children's personality. Teachers should be good at providing scaffold clues to promote the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thinking quality and ability. Teachers should also be good at creating and using situations to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children's thinking ability. In this process, teachers shoul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thin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iculty of problem situations and children's cognitive burden should be analyzed and considered, and a democratic, equal and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teaching atmosphere should be constructed.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精品课程“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建设项目(批准号:教高函[2007]20号No.118)的资助
【分类号】:G612
【正文快照】: 一、问题提出思维是个体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反映的过程,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1]思维力作为儿童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思维力自然成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目前许多研究普遍认为应该通过各种课程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儿童整体思维的能力,而不是仅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向阳,刘鸣;论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2 李庆云;论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郅庭瑾;;为思维而教[J];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4 郭慧丽;;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7期
5 翟纯慧;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4年03期
6 葛操;;儿童创造力训练活动中的差异性及方法研究[J];教育探索;2007年11期
7 赵南,徐利新;对教师支架类型体系的理论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Z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永芳;何晓红;江怀仲;;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2 邓涛;界面的认知与设计[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谭宏姣;汉语植物命名取象选择规律新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闫苍松;郑宏伟;;运动决策训练对篮球运动员决策速度及准确性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5 刘改成;梁承谋;程勇民;;操作思维理论内涵的重新诠释与证实——不同性别、不同运动水平羽毛球运动员之间操作思维差异之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张银华;;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学习的认识与实践[J];才智;2009年03期
7 钱满秋;;“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8 孟国碧;加入WTO与高校法律人才的培养[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9 刘光;《概率论》教学浅析[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5期
10 罗建明;;运用心理学的认知理论探索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曹荣敏;胡平平;候明;李萍;王军茹;;提高教师实践素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意识[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李剑锋;;批判性思维及训练路径[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3 王长生;;运动思维训练的认知研究现状及其体系建构[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程勇民;;运动知识的心理表征研究——以羽毛球项目为例[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米广春;科学思维培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罗芳;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谌莉文;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杨东;儿童解决学科问题认知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邱扶东;心理学范式的旅游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亚南;加工速度、工作记忆与思维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璐;乒乓球运动员决策过程认知加工特征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戴轶;以“尊重”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文化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曹新;教师课堂话语对学生数学直觉思维影响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任皎雪;高中古诗文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仁阳;化学知识的心理表征与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龙欣;逻辑推理型数字化教育游戏的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丁巧风;高中化学开放性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宋健;初中英语差异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安阳;心理学在自由心证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蒋美娥;社会距离对创造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谭和平,李其维;略论思维的可训练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柳芳;;情境:中学化学课堂中的“问题情境”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1期
2 王春;;化学课堂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教学形式与策略研究[J];化学教学;2007年05期
3 何纲;桂冉;;怎样使课堂教学活起来[J];考试周刊;2011年03期
4 于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11期
5 张彩风;;多媒体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张巍成;;改革口语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交际能力[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段志贵;顾翠红;;学生发展:课堂教学行动指南[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年12期
8 韩登亮;;创造性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09期
9 陈汉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策略浅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9期
10 吴平;;教学策略研究及优化探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庆芬;;浅谈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张金;;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协作互动的教学策略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3 孙经钰;任秋洁;王宇昕;;主题知识网站应用于教学的研究[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4 江苏省泗阳中学课题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重点课题(第六期)《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研究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5 万咏梅;;语文课堂实施生成性教学策略探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6 刘如平;许春芳;刁瑞珍;赵莉;魏孝章;;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学;;小学数学中实施探究学习的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8 程向阳;;数学教育中基于学生差异的教学策略[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毛巧玲;;激活思维 教活化学[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董健;;注目主阵地——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八——追寻的旋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斯苗儿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余颖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教科院 彭传新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施银燕;寻求开放与有效的内在统一[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周口市第一高级中学 马丹;浅谈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N];周口日报;2008年
3 潮州市城南实验中学 林晓冬;让“同课异构”这朵“奇葩”绽放异彩[N];潮州日报;2011年
4 扬州市八里中学 肖宜倩;谨防课堂“过度精彩”[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5 砚山县维摩乡长岭街小学教师 莫献华;低年级语文设疑教学策略浅析[N];云南经济日报;2008年
6 吴川市第一中学 李建华;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自学引导式教学策略初探[N];湛江日报;2007年
7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 周显胜;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三维评价”[N];中国电脑教育报;2010年
8 红桥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局长 陈淑芳;回归课堂教学 积极探索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N];天津教育报;2007年
9 张树伟;一个人的反思和教育的梦想[N];中国教师报;2005年
10 李彦平;鄂旗努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忠厚;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陈迪;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董涛;课堂教学中的PCK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范铭;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非期待答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邱红松;初中几何课堂教学过程重构与视频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兄;基于图式的数学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德云;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及其认证:开发、实施及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念芬;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许红;将脑科学运用于课堂[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江岩;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魏礼飞;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苏丽宏;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皓;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研究与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光辉;体育学校数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吴晓东;中专物理“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47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1447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