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箱庭游戏对幼儿行为问题干预的多基线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3 15:59
【摘要】:目的:探讨箱庭游戏对行为问题幼儿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多基线设计(A、B、C、D四个阶段共4个月)对三名幼儿园大班具有明显行为问题的研究对象进行箱庭游戏干预。研究对象一、二、三分别于多基线设计的B、C、D阶段开始接受箱庭游戏干预。结果:1、研究对象1在B、C、D阶段较基线A,问题行为次数显著减少,积极行为次数显著增加;研究对象2在C、D阶段较基线A、B的问题行为显著减少,积极行为次数有增加,未达到显著性;研究对象3在D阶段较基线A、B、C的问题行为次数有减少,但未达到显著性,积极行为次数显著增加。三个研究对象在干预期D的问题行为、积极行为次数没有显著差异。2、经过一到三个月的箱庭干预,研究对象箱庭主题产生了积极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箱庭主题呈现出从"创伤"到"治愈"的变化。结论:1、采用箱庭游戏能够促进行为问题幼儿积极转变;2、箱庭游戏能有效的应用于幼儿园等教育系统的心理辅导及教育工作中。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box play on children with behavioral problems. Methods: three subjects with significant behavioral problems in large classes of kindergartens were treated with a multi-baseline design (four stages of ABX C D for 4 months) with box game intervention. Subjects 1, 2, and 3 began to receive box game intervention in the BCU D stage of multi-baseline design. Results: (1) at the stage of BCU D, the number of problem behavior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the number of positive behavior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problem behavior of study group 2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the number of positive behaviors was increased, which was not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at of baseline AHB in CfD stage. In D stage, the number of problem behaviors was decreased, but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number of positive behavior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positive behaviors among the three subjects. 2. After one to three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he subjects had positive changes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theme of box court shows the change from "trauma" to "cure". Conclusion: 1. Using box play can promote the positive change of children with behavioral problems; 2, box play can be effectively applied to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education work in kindergarten and other educational systems.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分类号】:G61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际铭;;幼儿社会退缩游戏矫正的多基线实验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静;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莉;青年编辑的心理压力与心理维护[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邱远;体育与健康课堂的心理教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杨颖虹;;从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角谈辅导员队伍建设[J];才智;2010年35期

4 周东滨;;试论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有效预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8期

5 周东滨;;自我意识和情感发展:心理教育必须重视的课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6 陈顺森;张日f;陈静;;团体箱庭干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效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2期

7 姚静娴;;心理学课程表现性目标的设计与实施[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3期

8 马骏;;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年12期

9 王巧敏;章小雷;黄钢;;沙盘游戏的应用现状[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马湘培;高校应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经历SARS反思高校心理咨询[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黎;江雪华;;论内经养神思想及其心理教育意义[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菊霞;创伤叙事与写作治疗[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婕;一项国际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上海的实施效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常如瑜;荣格:自然、心灵与文学[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小敏;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之一[D];苏州大学;2010年

2 赵艺遐;郁达夫创作心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单志英;团体沙盘游戏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冯文惠;团体沙盘游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于红春;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1年

6 张艳茹;团体心理训练对提高高校集体运动项目群体凝聚力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狄晓春;民办大专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文婧;幼儿问题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金霞;乌海市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现状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睿;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萍;;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全国22个省市26个单位24013名城市在校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独生子女精神卫生问题的调查,防治和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J];上海精神医学;1992年01期

3 魏晓娟,岳慧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和矫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4期

4 蒋俊梅;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J];教育探索;2002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婷婷;童年中期社交退缩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长茂;;老师!你的“问题行为”是学生滋生“劣迹”之根[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05期

2 廖艳华;;近十年来我国儿童问题行为研究现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张光珍;梁宗保;陈会昌;张萍;;2~11岁儿童问题行为的稳定性与变化[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2期

4 伍佳玲;苏虹;何莉;赵科O;常微微;徐志伟;陈明春;孙业桓;;农村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年06期

5 岳永华;张光珍;陈会昌;梁宗保;陈欣银;;儿童的依恋类型与其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年02期

6 周忠生;;农村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陈家胜;陈红香;;儿童问题行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8 张登山;;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问题行为及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5期

9 彭康清;曾雪琴;;关于教师问题行为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刘俊升;赵燕;;童年中期受欺负与问题行为之关系:一项两年纵向研究[J];心理科学;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富才;;大学生的问题行为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品格研究协作组;;学生的问题行为与品格形成[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3 张莹莹;张文娟;张文新;;儿童中期外化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同伴地位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康艳芬;;被收养儿童问题行为在园干预的个案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但菲;王红艳;;幼儿问题行为的分析与矫治—心理学视野下的剖析[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新生;;农村初中“问题行为”学生的心理剖析及转化对策[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7 魏玲;连榕;;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与应对方式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纪林芹;张文新;;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发展模式、轨迹与稳定性[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高雯;陈会昌;;父母分歧对7岁儿童问题行为的预测[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喻承甫;张卫;;累积情境风险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周兆钧 记者 余传诗;我国首次公布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N];光明日报;2004年

2 胡德荣;学龄前儿童有十大问题行为[N];健康报;2004年

3 高航 冯立中;合肥列出幼儿十大问题行为[N];健康报;2004年

4 莫源秋;问题行为与心理需要[N];家庭医生报;2003年

5 王绍敏;尽早矫治孩子问题行为[N];保健时报;2004年

6 刘霞;防治问题行为始于家庭治疗[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李晓;儿童问题行为谁制造?[N];苏州日报;2005年

8 上海新华医院 教授 金星明;学龄前儿童有十大问题行为[N];家庭医生报;2004年

9 记者 王佳欣;《大众医学》首次公布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10 上海新华医院 教授 金星明;解读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N];家庭医生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宋晓琴;初中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及综合干预措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纪林芹;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何洁;婴儿生气情绪及其对行为发展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9年

4 邢晓沛;父母体罚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与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杨海燕;工读生与普通生父母依恋与行为问题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的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明珠;菲律宾华语教师对华校学生问题行为认知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魏玲;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和应对方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伍佳玲;安徽省某农村地区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4 咸金花;父母团体训练对儿童的问题行为改变之效果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罗春燕;壮族、汉族青少年友谊质量、孤独感与外化问题行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素蕙;中职生问题行为调查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文婧;幼儿问题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常微微;安徽省某地区中学生早期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9 张珊明;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汪丽华;中职学生问题行为及教育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296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23296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a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