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学思想及其对学前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协同学思想及其对学前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启示
【摘要】:协同学是研究一个系统各个部分协同工作的科学,为认识学前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根据协同学思想的启示:学前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要保持开放;学前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子系统保持协同;学前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要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 协同学 教育衔接 开放 协同 专业标准
【基金】:安徽省2014年省级振兴行动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zdjy150) 安徽省2014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编号:2014zjjh053)
【分类号】:G712;G61-4
【正文快照】: 1协同学的主要思想“协同”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和谐、同步等。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协同学由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所创立,是关于“一个系统的各个部分协同工作”的科学。具体来说,协同学研究的是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仲涟;;协同学与教学论[J];湖南教育;1991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健秋;协同学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显元;;科学发展模式的哲学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尹小敏;;对话理论视野下学生课堂话语权的构建原则[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高春凤;;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8 王行靳;高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农村组织创新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9 陈爱民;刘宁宁;;后现代课程观的审视与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金洁;;对外语教学的认识论思考——利奥·范·利尔《语言教学大纲中的互动:意识、自主和真实》评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浅析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杨航;;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城市规划[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孙显元;;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陈辉;;浅谈艺术教育中的以人为本[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5 吴安春;;西方“德性论”哲学视野中的创造观及其教育价值——兼论西方“德性论”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鲍金小;扎木苏;;“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8 昌灏;;以超循环系统理论解读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申慧林;;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梁世翔;盛建龙;;基于“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课程结构[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5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郑爽;我国教师教育者开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邱涛;通信网络结构与城市功能模块的系统自适应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段伟花;企业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及其演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威;鄂西南古集镇空间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乔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都市社区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黄志钦;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对广西的借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谷小科;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系统论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6 司雯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乡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7 王燕萍;开放性课堂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方斌;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型对话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陈宇伟;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策略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金峗;国际学校的发展及其对国内学校的影响与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怡;系统自组织理论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冯伟强;论课堂教学系统及其优化控制[J];楚雄师专学报;1993年02期
3 黄宜梁;;“导—学”协同教学与混合型学习法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高银秀;试论协同学的哲学意义[J];社会科学;1987年03期
5 武佩军;;新课改初中数学实施协同教学中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33期
6 H.库什耶夫 ,晓端;协同学:新的境界[J];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09期
7 周新建,徐涛;关于高校课堂教学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李文清;协同学中的相似思想[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04期
9 张定浙;;运用协同观点处理教学内容[J];湖南教育;1991年07期
10 舟中;;一项开拓性的教学实验——协同教学研究在湖南[J];湖南教育;1991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丽娟;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协同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易素娟;论音乐教育协同理论在中小学合唱教学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幼林;协同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4 滕静;新课改背景下协同教学问题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东升;协同学的辩证思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2 鲁扎温;田川;;协同学和辩证法的发展理论[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1年01期
3 孟昭华;关于协同学理论和方法的哲学依据与社会应用的探讨[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7年06期
4 李仲涟;;协同学与教学论[J];湖南教育;1991年12期
5 刘寒心,李凤堂;协同学理论与教学模式[J];天津教育;2002年11期
6 曾冬梅;陈江波;;基于协同学视角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05期
7 徐亚清;王文利;王怡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06期
8 肖军飞;刘大伟;;协同学视阈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探讨[J];教育探索;2012年02期
9 郑永松;;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全员育人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运行[J];科技创业月刊;2012年11期
10 林涛;;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世鹏;;协同学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的应用[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2 杜兰英;冯益;;多团队协同救灾效能优化模型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与决策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剑平;协同学与构建和谐社会[N];广西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智娟;协同学视阈下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吕洁;基于协同学的游戏衍生产品的设计与开发[D];燕山大学;2014年
3 周健秋;协同学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国超;基于协同学的模块化物流系统演化过程与协同度测定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5 孙阳;基于协同学的科研与教育融合中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夏晓婷;协同学理论视阈下的大型活动组织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孙玲;协同学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雷荡;基于协同学的交通循环经济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宇泰;基于协同学的科技创新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66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666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