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对话理论视域中的师幼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16:07

  本文关键词:对话理论视域中的师幼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师幼关系 幼儿教育 对话理论 教育质量


【摘要】: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既需要依赖于外在的硬件条件的保障,又需要得到内在的软件条件的保障。在幼儿园教育系统内部的软件条件主要就是指的就是教师和幼儿之间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无论是从幼儿个体发展的需求,还是从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需要来看,教师和幼儿之间所结成的人际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然而,现实生活中,教师和幼儿之间所结成的人际关系,在幼儿园不同场景中都有一些不良的表现,既有直接的“虐童”层面的师幼关系表现,又有间接的融合于教育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师幼关系表现,还有在游戏活动中的师幼关系表现。在幼儿园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不良的人际关系是制约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发展瓶颈,需要人们对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实然关系状态进行梳理,同时还需要从应然建构的角度提出建构设想。 选择以对话理论为基础对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是对话理论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一种拓展。之所以选择以对话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是因为对话理论的关注点与幼儿教育中的师幼关系具有一定的契合度。对话理论的出现是基于对人的主体性的不断凸显和反思的过程而提出的,所关注的是一种关系存在。而教师和幼儿之间所存在的具有不同表现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关系存在,是由于教师对幼儿的主体性认识不全面而形成的。从这一意义上看,选择对话理论作为基础对教师和幼儿之间所结成的人际关系进行实践和理论反思具有本真价值。 以对话理论为研究基础对师幼关系进行研究,在研究思路上需要从教师和幼儿之间所建立的关系共同体为基本研究内容,以现象学所要求的回到事实本身的研究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理论思辨为基本的研究路径;在研究方法选择上,以文献法为理论性资料和历史性资料搜集的主要方法,以观察法作为对现实师幼关系表现进行考察的方法,以思辨法作为对现象进行理论描述以及文本解释的方法。具体而言,也就是从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的现实表现入手,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师幼关系的不同表现,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师幼关系进行反思。以对话理论为基础对历史层面的师幼关系进行考察,其目的在于梳理出不同师幼关系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以对话理论为基础对现实层面的师幼关系进行反思,其目的在于对现实师幼关系的不良表现加以描述和解释。在历史性资料和现实资料搜集的基础上提出对话型师幼关系的构建。 遵循着上述研究思路和方法,首先需要对对话理论进行一个追根溯源的阐释。今天人们所提到的对话理论至少包括语言层面的对话、哲学层面的对话等不同的含义,无论哪个层面的对话都拥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从哲学对话理论为例,其发展就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先后经过了三个不同的阶段:重客体阶段、重主体阶段以及主客体统一的阶段,在这三个基本的阶段中,其所体现出的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断的尊重,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不断重视的过程,体现出了主体间性、精神性、参与性(或生活性)等特征。 其次,以对话理论为基础对师幼关系进行历史和现实层面的反思。在进行师幼关系反思之前,先要简要的对教育与对话的关系进行一个大致的梳理,可以发现对话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总是抱持着或隐或现的联系,并且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教育中的对话所具有的是对话的表层含义,也就是作为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而出现的,并未涉及到对话的本质内在含义。以宏观的教育和对话的关系为基础对历史层面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教师和幼儿之间在不同时期所形成的不同人际关系,其影响根源在于不同时期教师所形成的儿童观;对现实的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能够看出,教师和幼儿之间所形成的师幼关系是“非对话”的师幼关系,是以简单口头语言的对话形态替代本真意义的对话,其主要特征体现为:师幼关系的单向度,教师对幼儿的灌输性、强制性以及封闭性作为其基本特征的。这种师幼关系既存在与教师和幼儿的直接交往过程中,又存在于由教师所选择的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还存在于幼儿成长必须的游戏活动中。再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师幼关系进行反思后,提出对话型师幼关系的构建。对话型师幼关系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包括:主体间性、中介的多种可能性、共同建构性和没有压制性。对话型师幼关系在现实教育场景中的表现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划分,既有基于深度的划分,又有基于广度的划分,还有基于具体场景的划分,不同的对话型师幼关系的具体表现特征各有差异,但是在具体的构建方面又都具有一致性。在对话型师幼关系的基本类型和特征加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对话型师幼关系构建的可能性、构建条件、构建原则以及构建策略等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论述和说明。 在对话的诸多特征中,未完成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就决定了对以对话为基础进行的研究具有未完成性。在幼儿教育中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对话观念,更新自己的儿童观和学习观,提升自己的对话型师幼关系构建的策略,使教师自身成为一个主动构建对话型师幼关系的个体。
【关键词】:师幼关系 幼儿教育 对话理论 教育质量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1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44
  • 1.1 选题缘由10-24
  • 1.1.1 基于实践层面的师幼关系的反思10-12
  • 1.1.2 基于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作用的思考12-16
  • 1.1.3 基于幼儿教育质量的应然和实然层面的思考16-2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4-30
  •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24-26
  •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26-30
  • 1.3 研究意义30-38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31-32
  •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32-38
  • 1.4 相关概念界定38-40
  • 1.4.1 师幼关系38-39
  • 1.4.2 对话39-40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40-44
  • 1.5.1 研究思路41
  • 1.5.2 研究方法41-44
  • 第2章 对话理论的阐释44-78
  • 2.1 理解对话的多维视角45-70
  • 2.1.1 对话的语言分析45-48
  • 2.1.2 对话的哲学阐释48-57
  • 2.1.3 不同学者对对话所进行的不同理论解释57-70
  • 2.2 本研究中对对话的定位70-78
  • 第3章 基于对话理论的师幼关系反思78-114
  • 3.1 对话与教育关系的梳理78-91
  • 3.1.1 对话与教育之间关系的学理考察79-85
  • 3.1.2 对话与教育人际关系的历史维度考察85-91
  • 3.2 基于对话理论的师幼关系历史反思91-97
  • 3.2.1 对话与师幼关系的历史反思91-93
  • 3.2.2 不同时期的儿童观是对话与师幼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93-97
  • 3.3 基于对话理论的师幼关系的现实反思97-114
  • 3.3.1 现实师幼关系与对话之间关系的表现97-103
  • 3.3.2 缺失对话的师幼关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103-111
  • 3.3.3 对话与师幼关系剥离的原因111-114
  • 第4章 对话理论视域中的师幼关系构建114-156
  • 4.1 对话型师幼关系的特征与类型115-125
  • 4.1.1 对话型师幼关系的特征115-119
  • 4.1.2 对话型师幼关系的类型119-125
  • 4.2 对话型师幼关系构建的可能性与条件125-132
  • 4.2.1 对话型师幼关系构建的可能性125-129
  • 4.2.2 对话型师幼关系构建的条件129-132
  • 4.3 对话型师幼关系的构建原则与策略132-151
  • 4.3.1 对话型师幼关系的构建原则132-134
  • 4.3.2 对话型师幼关系构建策略134-151
  • 4.4 对话型师幼关系的构建设计151-156
  • 4.4.1 一日活动中的对话型师幼关系构建设计151-153
  • 4.4.2 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对话型师幼关系构建设计153-156
  • 结语156-158
  • 参考文献158-162
  • 致谢162-164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1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文彦;杜颖;;论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新型师幼互动关系[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左瑞勇,柳卫东;幼儿园师幼互动现状与对策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胡冬群;周勇;;建构主义课程观的后现代意蕴[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4 余萍;;理解:新型师幼关系的现实旨趣——基于胡塞尔主体间性思想[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冯夏婷;胡金娇;吴冬梅;;建立新型师幼互动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7 黄娟娟;;师幼互动类型及成因的社会学分析研究——基于上海50所幼儿园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观察分析[J];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8 高伟;;对话:追求和谐的教育精神[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叶子,庞丽娟;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4期

10 姜勇,庞丽娟;幼儿园师生交往类型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本文编号:779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779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8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