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国经济转型阶段建设用地增长极限计量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30 15:09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转型阶段建设用地增长极限计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经济转型阶段建设用地增长极限计量研究 投稿:姚蛶蛷

 

 

第26卷第7期2011年7月 自然资源学报 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 Vol.26No.7 Jul.,2011 中国经济转型阶段建设用地增长极限计量研究 1,211 李效顺,张绍良,汪应宏 (1.中国矿业大学国土环境与灾害监…

《增长的极限》读书报告 一、内容概要 1、《增长的极限》 该书是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它在西方世界陶醉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时,明确的提出了“全球性问题”,即人口问题、工业化的资金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

民营企业的增长极限 100多年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长不大,活不长,生命周期无法突破15年这个坎。直到今天,这个周期率才被万科、联想、万通等企业打破,这些企业每多活一天,都多创造一天民营企业的历史。 我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究竟是哪一些东西让民营企业的…

 

第26卷第7期2011年7月

自然资源学报

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

Vol.26No.7

Jul.,2011

中国经济转型阶段建设用地增长极限计量研究

1,211

李效顺,张绍良,汪应宏

(1.中国矿业大学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116;

2.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5)

摘要:论文以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建设用地增长态势为研究起点,在把握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增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用地增长极限命题;通过构建边际模型,计量建设用地增长的极限时点,进而剖析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1978—2000年间中国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增长具有周期性波动特征,两者波动周期基本一致;②中国建设用地增长极限平均时点为2047年左右,不同省(市)建设用地增长极限特征不论时间纵向还是空间横向比较,都大致沿东南—西北线依次分级;③东部地区较早达到建设用地增长极限,其中上海、江苏和广东等11个省(市)早于全国平均时点,河北、四川和青海等其余19个省(市)晚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建设用地增长压力较大,中、西部地区增长压力相对较小。最后,论文提出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控制粗放利用,鼓励技术创新等加快逼近建设用地增长极限的政策和建议。关

词:经济发展;建设用地;极限计量;边际模型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1)07-1085-11

中图分类号:F3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30a间GDP年均增长率高达

9.80%,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与此相伴的是,建设用地迅速增加,耕地资源不

52[1-3]

。由此判断,断损失(1978年以来,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每年平均达1.82×10hm)中国

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建设用地快速膨胀为支撑和耕地资源加速损失为代价的。进一步分析7272

1989—2006年间,表明①,我国城镇工矿用地由2.09×10hm增加到2.63×10hm,平均528

每年增加3.21×10hm,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过去18a间,每增加1×10元第二、三产业2GDP,1989—1996年每增加1×108元第二、城镇工矿用地增加31.49hm。其中,三产业28GDP,城镇工矿用地增加71.87hm;1996—2001年每增加1×10元第二、三产业GDP,城镇28

工矿用地增加21.97hm;2001—2006年每增加1×10元第二、三产业GDP,城镇工矿用地28增加15.82hm。可见,我国单位城镇工矿用地的产出不断增加,每增加1×10元GDP的[4-9]

,城镇工矿用地增加量呈现递减趋势,验证了已有研究的理论预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表现为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强依赖转变为弱依赖。另外,从供给的角度分析,中国特有的基本8282国情和政策约束(2008年耕地资源仅剩1.22×10hm,直逼1.20×10hm红线)决定,建

也就是说建设用地拓展的空间已经很小。设用地增长极限时点日益逼近,

收稿日期:2010-11-12;修订日期:2011-01-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0833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971074);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设工程一期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1QNA01);中国矿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启航计划项目(20105093)。

第一作者简介:李效顺(1983-),男,博士,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会员(S300000509M),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与可持续

mail:lixiaoshun1983@163.com发展。E-《国土资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①资料来源于和

1.20×108hm2(18亿以上分析表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建设用地强依赖性逐渐减弱,

亩)耕地红线的刚性约束迫使建设用地增长极限时点日益逼近。本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全国及不同区域建设用地增长的极限何时到来?这里在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增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将边际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土地利用的研究之中,分长规律的基础上,

析边际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而研究全国不同省(市)建设用地不再增加的极限时点,为差别化土地政策制定与调整及耕地资源保护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最终实

[10]

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谓边际指的是最后一单位的消费品或产品,而本文所界定的边际土地利用(MLU)指的是每增加单位GDP所导致的建设用地增加量;而建设用地的增长极限时点是指边际建设用地变化率为0的时刻,即经济增长但建设用地规模停止增加的时间。不容置疑,建设用地的确具有承载人口,为人们提供生活、娱乐的空间功能,但对此功能的衡量却很难找到科学的量化指标;考虑资料可获得性和研究可行性,本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在众多复杂矛盾中识别矛盾的主要方面,围绕主要矛盾预测建设用地增长态势。由于无论是生活还是娱乐,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产出总是与其相伴并直接相关,因此,选取其作为建设用地(城镇工矿)产出变化的量化指标。按照经济学研究抓住主要矛盾的思路、方法及数据口径统一的要求,本研究将建设用地界定为城镇工矿用地,而其对应的产出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上,因此经济增长可以用第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

1

1.1

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增长的规律:极限计量的基础

国际(区域)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增长的轨迹国际经验表明

[2]

,一个国家、地区随着经济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土地利用结构的优

化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结构处于低级阶段时,土地利用结构以农地比重最大;随着经济发展,建设用地的比重逐步上升,而农地、未利用地逐渐减少,在农地中,园地、鱼池将增加,而耕地相对减少;当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并占主要地位时,农地与建设建设用地增长的速度较慢。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用地的结构比例也趋于稳定,

建设用地需求存在着先增加后减少的情况,类似于环境经济学家提出经济发展过程中,

的库兹涅兹曲线假说: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初级阶段过渡到高级或后工业化阶段进程

中,表现为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强依赖转变为弱依赖,即对建设用地需求的强烈程度逐渐

[11-14]

。减弱

1.2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增长的规律

建设用地增长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特别是在经济增长还主要靠要素投入来推动的阶

段,如图1所示,两者的发展趋势几乎同步变动。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选取建设占用耕地比例和GDP增长率作为把握两者变化规律的衡量指标,原因有二:其一,变化率是双向的,更容易把握两者的波动规律;其二,用建设占用耕地代替建设用地,考虑了建设用地的来源和供给,将建设用地需求与刚性供给(耕地保护)纳入统一范畴研究,更符合建设用地均衡的现实条件。

[2,15]

,图1及已有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增长的特征如下:

1978—2000年其一,整体判断。中国经济发展和建设用地增长具有周期性波动特征,

间两者波动周期基本一致。这说明在经济还靠要素投入增加来推动的情况下,建设用地增长是此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二,对比分析②。中国经济发展的年均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有所减缓。1978—1985年间

5252

经济发展建设占用耕地量为1.62×10hm,年均占用2.01×10hm;1986—2006年建设占用

5252耕地规模为3.67×10hm,年均占用1.75×10hm,年均占用规模明显低于前一阶段。这说

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扩展趋势将有所减缓

。明随着土地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和严格,

图1

Fig.1

1978—2006年中国经济发展与建设占用耕地规律

Theregularitybetweeneconomic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ccupiedcultivatedlandfrom1978to2006

其三,规律把握。2000年以后经济发展和建设用地增长的波动周期不尽一致,经济趋

于稳定增长,建设占用耕地还处于低速波动状态。这说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扩展依赖的强度逐渐减弱,当这种依赖程度降低到0时,中国建设用地就会逼近极限而停止增长。以下将构建模型计量建设用地停止增长的极限时点。

2

2.1

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极限计量的方法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包括除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之外的全国范围;而重庆自1997年后从四川

1997年之前的统计数据缺失,由于重庆市样本量较少,为保证研究前划分出来成为直辖市,

后可比,本研究将重庆市与四川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因此,本文共选取全国30个省

(市)作为研究区域和对象。为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原则上要选取尽可能多的样本数据,而鉴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研究可行性,本研究选取1989—2006年18a的面板数据,对经济增长和建设用地增加关系进行模拟并构建边际模型。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1990—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GDP值由当年价与以1989年为基期的可比价指数折算得到;建设用地(城镇工矿)数据来自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或国土资源部编写的《全国土地管理(1989—1995)、《中国土地年鉴》(1994—1997)和《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年报》统计资料》

(1999—2006)。2.2

研究思路和模型构建在经济转型阶段,经济增长对城镇工矿用地增加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经济增长又会反

[16]

过来推动城镇工矿用地的拓展

。因此,经济增长与城镇工矿用地增加相互影响。已有研究

以198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为标志,开始对土地向建设用地流转进行严格控制;因此,本研究以1986年为界

中国经济发展建设占用耕地的趋势。限对比分析改革开放以来,

[17-19]

。本研究关心表明,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适量的土地资源不断向建设用地转化是必要的

的是,随着土地利用效率、集约水平的提高以及新技术的开发运用,土地利用或转化将呈现怎

样的变化趋势,这是本文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消除变量中存在的异方差,参考已有研[20-24]

,究对两个变量作对数化处理,建立建设用地利用规模(LU)与GDP的函数模型如下③:Ln(LU)=α+βLn(GDP)(1)

式中:LU为建设用地规模;GDP为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下同;α、β为待估参数(系数)。

则边际土地利用可用方程(1)的一阶导数来表示:

MLU=

d(LU)d(GDP)

(2)

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MLU的变化规律;本文引入了边际土地利用变化率CMLU,即对公式(2)求导,可得:

d(MLU)d2(LU)

CMLU==

d(GDP)d(GDP)

2

(3)

随着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节地意识不断增

MLU值不断减小,CMLU值理论上应为负值,本文运用Eviews软件对历年CMLU值进行强,

趋势函数非线性回归分析,预测出达到极限值的目标时点,公式为:

|CMLU|=γeλt

(4)

式中:|CMLU|为边际土地利用变化率的绝对值;γ、λ为待估参数(系数);t为时间。当CMLU=0时,边际土地利用取极小值,土地利用同时达到最佳状态。即经济继续增长但建设用地停止增加的时刻,中国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多长时间,不同省(市)达到经济增长而建设用地停止增加的时空差异如何将是以下研究和计量的重点。

3实证分析:极限计量结果

在整理1989—2006年间全国及不同省(市)城镇工矿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基础上,运用Eviews软件对全国范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由于样本量巨大,回归结果有31个,仅将全国层面的回归结果展示如表1。

表1

Table1

1989—2006年城镇工矿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Eviews回归分析

from1989to2006byEviews

Theregressionanalysisresultsofconstructionlanduseandsecondaryandtertiaryindustriesoutputvalue

变量α

Ln(GDP)

R2调整后R回归误差

2

系数2.6049700.0890070.9930460.9926110.0064980.00067666.172131.658597

标准误差0.0118650.001862

t统计值219.556147.80032

P0.00000.00003.1673620.075595-7.130236-7.0313062284.8710.000000

因变量均值因变量标准差Akaike信息准则Schwarz准则

F值P(F)

残差平方和对数似然比

Durbin-Watson统计值

③此处。

LU是指建设用地中的城镇工矿用地,GDP是指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必须说明的是,以下如无特殊说明,所用数据同

由此,可以确定相关性参数(系数),从而得到模型为:

Ln(LU)=0.089Ln(GDP)+2.605对上式(5)两边GDP求导数,从而得到边际土地利用量公式为:

MLU=0.089×

LU

GDP

(5)

(6)

进一步对式(6)两边GDP求导数,得边际土地利用变化率模型为:

CMLU=-0.081×

LU

GDP2

(7)

28

根据式(6)可以计算出历年MLU值(hm/10元),如图2所示,其整体变化趋势呈现半正态分布形状。由于1996年是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详查结果年份,此年以后建设用地统计口

径较为一致,而统计结果相对权威,由此以1996年为分界线,可将中国1989—2006年城镇工矿用地使用量变化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图2

Fig.2

中国1989—2006年MLU值变化

ThechangeofMLUvaluefrom1989to2006inChina

MLU值由145.96hm2/108元急剧减少到37.47hm2/108第一阶段:1989—1996年,

元,主要原因是这一阶段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较低,第二三产业产值较小,城镇工矿用地量相对不多;而后期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正轨,相对于城镇工矿用地增长,经济发展更加迅速,因此边际城镇工矿用地量迅速减少。第二

2828

阶段:1997—2006年MLU值由33.64hm/10元逐步减小到12.59hm/10元,整个阶

原因有二:其一,从需求上分析,随着技术进步,土地利用效率段MLU值不断平缓趋向0,

不断提高,快速工业化、城市化有所放缓,经济发展快速平稳推进,对建设用地的强烈需1997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开始冻结,求逐渐减弱;其二,从供给上看,是我国推行世界上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转折点,自此以后我国的土地管理日趋完善,建设占用耕地的压力迅速增加,建设用地的供给凸显刚性,其增长极限加快逼近。

为了便于研究未来城镇工矿用地土地利用量的变化特征,对MLU值进行详细分析发现MLU值不断减小,CMLU值为负值,并不断向0接近(如表2),表明了边际城镇工矿用地量MLU值趋向稳定。根据微积分原理知,逐步减少,并且减少幅度越来越小,当|CMLU|=0MLU值达到最小极限,时,此时城镇工矿用地量将停止增加。

1090

表2

Table2

自然资源学报26卷

1989—2006年中国CMLU值

TheCMLUvaluesfrom1989to2006inChina

注表格数据来源于本研究计算汇总结果本研究针对1989—2006年共18a的样本数据求得的|CMLU|值,运用Eviews软件进行非线性回归模拟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Table3

变量γtR2调整后R2回归误差残差平方和对数似然比Durbin-Watson统计值

对|CMLU|与时间的Eviews回归分析

系数598.5641-0.2975860.9647970.9625960.3128061.565558-3.5617290.207477

标准误差28.386770.014211

t统计值21.08602-20.94043

P0.00000.00004.1350631.6174010.6179700.716900438.50140.000000

Theregressionanalysisresultsof|CMLU|andtimebyEviews

因变量均值因变量标准差Akaike信息准则Schwarz准则

F值P(F)

从而估计出模型(4)的相关参数,得到CMLU关于时间的一元指数模型为:

|CMLU|=8.976×10259×e-0.298t

(8)

-5

MLU变化微乎其微,当|CMLU|小于10时,可视为|CMLU|=0,此时点t=2047年左

下同),即整体判断我国还要经过近40a左右的时间MLU达到极小值;也就右(年份取整,

2047年左右我国单位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城镇工矿用地量达到最佳状态(此后经济是说,

继续增长,但城镇工矿用地总量停止增加)。同理,计量全国不同省(市)达到最佳状态(极限年份)的时点及估计参数如表4④,空间分布如图3。

|CMLU|值越大,建设用地增长阻力越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掘的潜力也随之增大。依据2006年各地的CMLU值将30个省(市)划分为4个等级;等级界限按照四分位的思路选取

-5

2006年全国|CMLU|平均及其上下波动50%三个数值,6.16×10-5和分别为3.08×10、9.24×10-3hm2/108元2。第一等级为(按照|CMLU|减少次序排列,下同):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山东、福建、广东、海南和辽宁;第二等级为:天津、河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由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建设用地变化影响差异显著,因此,本文在计量时点时假设不同区域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与本研究基期(2006年)相似。

河南、安徽、江西、广西、贵州、山西;第三等级为:四川、陕西、内蒙古、云南、甘肃、新疆;第四等级为:西藏、宁夏和青海(如图4)。

表4

Table4区域

α

全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2.6052.6342.80714.2516.90911.72011.1048.49011.8961.90815.0447.84613.1964.9297.46319.81817.43811.09410.96314.1087.5062.36017.3524.4006.3400.5206.4837.8052.5891.6539.873

β0.0890.0520.0690.1010.1070.1120.1080.1090.1130.0360.0480.0540.1020.0680.1090.0830.0970.1030.1060.0550.0580.0560.0990.1090.1070.1080.0990.1050.1160.1060.103

中国边际建设用地增加模型参数及极限年份

Themodelparametersaboutmarginalincreasedconstructionlandanditslimityearineveryarea

边际建设用地变化率与时间关系γ8.976×102591.011×102402.885×102371.075×102242.978×102461.980×102154.650×102311.077×102516.045×101983.900×102191.878×102317.944×101969.460×102124.166×102024.672×102404.308×102371.001×101977.403×102141.452×102874.267×102361.487×101846.797×102133.049×102402.522×101541.057×102235.673×102043.541×102591.744×102512.649×102511.955×102492.279×10221

λ-0.298-0.276-0.273-0.257-0.280-0.246-0.267-0.288-0.228-0.255-0.268-0.228-0.244-0.234-0.275-0.274-0.227-0.246-0.328-0.273-0.213-0.247-0.276-0.178-0.255-0.234-0.297-0.286-0.284-0.283-0.254

R220.9650.9320.9150.9760.9160.9540.9440.9310.9240.9190.9170.9220.9460.9510.9370.9430.9570.9580.9670.9350.9560.8430.9560.9660.9550.9270.9380.9430.9620.9580.949

极限年份2047204420452052206820622041204720582028203020392057204020572039204920582051203820452040204820622059206320512064207820682051

城镇工矿规模与第二三产业GDP关系

R210.9930.9310.8640.9750.9150.9530.9430.8900.8730.9180.9160.9210.9450.9500.8660.8520.9560.9570.8260.9340.9550.8420.8950.9650.9540.9260.9370.9410.9650.9560.968

注:表格数据来源于本研究计算汇总结果(年份取整数),重庆合并到四川省。同时因数据有限,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不同省(市)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增长特征不论从时间纵向还是空

大致沿东南—西北线依次分级。东部地区较早达到建设用地的增长极限,其中间横向比较,

上海、江苏和广东等11省(市)早于全国平均时间(2047年左右),河北、四川、青海等其余

19个省(市)晚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建设用地增长压力较大,中、西部地区增长压力相

图3

Fig.3

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增长极限年份地区分级

Gradingplansaccordingtolimityearofconstructionland

increasing

图4

Fig.4

2006年CMLU值地区分级

GradingplansaccordingtoCMLUvaluein2006

对较小。把握各地区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增长极限和趋势对经济的发展、产业升级、集约用地和差别化土地政策制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结论与建议

1978—2000年间中国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增长具有周期性波动研究结果表明:其一,

特征,两者波动周期基本一致,这说明在经济增长还靠要素投入增加来推动的情况下,建设用地增长是此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二,中国建设用地增长极限平均年份为2047年左右,不同省(市)建设用地增长极限特征不论时间纵向还是空间横向比较,大致沿东南—西北线依次分级;其三,东部地区较早达到建设用地的增长极限,其中上海、江苏和广东等11个省(市)早于全国平均时点,河北、四川和青海等其余19个省(市)晚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建设用地增长压力较大,中、西部地区增长压力相对较小。

本文描绘了我国建设用地增加极限年份整体情况及空间分布格局,把握了我国建设用地增加极限年份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级增加的基本规律;明确了中国建设用地增加的极限时点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能为差别化的土地资源管理、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区域统筹发展等提供科学参考。较早出现建设用地增长极限的省(市),大多是耕地资源相对较少、建设用地后备资源相对紧缺而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地区;这反映了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往往选择

减少占用耕地资源的发展道路,而欠发达地区经济技术能力不足,提升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往往以扩大土地投入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异较大。因此,未来的土地利用

政策应该深入认识并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边际效益,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控制土地的粗放利用,引导沿海经济技术向内陆转让,提前达到建设用地的增长极限,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当然,本文没能破解极限规模问题,这是笔者以后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效顺,曲福田,谭荣,等.中国耕地资源变化与保护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3):387-401.[LIXiao-shun,QUFu-tian,TANRong,etal.ResearchonthevariationsandprotectionofthecroplandinChina.JournalofNatu-2009,24(3):387-401.]ralResources,

2]曲福田,陈江龙,陈会广.经济发展与中国土地非农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QUFu-tian,CHEN[

Jiang-long,CHENHui-guang.EconomicDevelopmentandFarmlandConversion.Beijing:CommercialPress,2007:1-2.]

[3]蔡运龙,汪涌,李玉平.中国耕地供需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3):11-18.[CAIYun-long,

WANGYong,LIYu-ping.StudyonchangingrelationshipofdemandandsupplyofcultivatedlandinChina.ChinaLandScience,2009,23(3):11-18.]

[4]敬东.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控制的相关性研究[J].城市规划,2004,28(11):60-70.[JINGDong.Correlation

betweencityeconomicgrowthandlanduse.CityPlanning,2004,28(11):60-70.]

5]吴业,杨桂山,万荣荣.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1):90-98.[WU[

Ye,YANGGui-shan,WANRong-rong.Advancesinresearchesonrelationsbetweencultivatedlandchangeandsocio-eco-nomicdevelopment.ProgressinGeography,2008,27(1):90-98.]

6]曲福田,冯淑怡,诸培新,等.制度安排、J].经济学:季刊,2004,4(1):229-248.[价格机制与农地非农化研究[

[QUFu-tian,FENGShu-yi,etal.Institutingarrangements,pricesystemandfarmlandconversion.ChinaEconomicQuar-terly,2004,4(1):229-248.]

[7]谭荣,曲福田.中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从两难到双赢[J].管理世界,2006(12):50-59.[TANRong,

QUFu-tian.Farmlandconversionandprotection:Fromdilemmatowin-winsituation.ManagementWorld,2006(12):50-

1094

59.]

自然资源学报26卷

[8]许坚.土地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增长[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5):75-78.[XUJian.Land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andregionaleconomicgrowth.ChinaLandScience,2007,21(5):75-78.]

[9]ArnottRJ,LewisFD.Thetransitionoflandtourbanus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9,87(1):161-169.[10]丁卫国.西方经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DINGWei-guo.PrincipleofWestEconomics.

Shanghai:ShanghaiPeople’sPublisher,2006.]

[11]曲福田,陈江龙,冯淑怡.经济发展与土地持续性利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QUFu-tian,CHENJiang-yi.EconomicDevelopmentandSustainableLandUse.Beijing:People’sPublishingHouse,2001.]long,FENGShu-[12]张琦.韩国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3):

81-84.[ZHANGQi.Analysisresearchonrelationshipbetweenlanduseandeconomicdevelopmentinprocessofindustri-alizationadvancementinSouthKorean.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7,17(3):81-84.]

[13]LeGalloJ.Space-timeanalysisofGDPdisparitiesamongEuropeanregions:AMarkovchainsapproach[J].International

RegionalScienceReview,2004,27(2):138-163.

[14]ArocaBoschMaloney.Spatialdimensionsoftradeliberalizationandeconomicconvergence:Mexico1985-2002[J].The

2005,19:345-378.WorldBankEconomicReview,

[15]陈江龙.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3.[CHENJiang-long.Studyon

LandConversioninthePeriodofRapidEconomicGrowth.Nanjing: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3.]

[16]诸培新,2002(5):14-17.[ZHUPei-xin,QUFu-曲福田.耕地资源非农化配置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

tian.EconomicAnalysisoncultivatedlandallocationbetweenagriculturalandnon-agriculturalsectors.ChinaLandSci-2002(5):14-17.]ence,

[17]钱忠好.中国农地保护:理论与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03(10):60-70.[QIANZhong-hao.Thefarmlandpro-tectioninChina:Theoryandpolicyanalysis.ManagementWorld,2003(10):60-70.]

[18]姜开宏,陈江龙,陈雯.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城土地资源配[J].中国农村经济,2004(12):16-21.[JIANGKai-long,CHENWen.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andregionalallocationoflandresource.Chinahong,CHENJiang-AgricultureEconomy,2004(12):16-21.]

[19]蒲英霞,马荣华,葛莹,等.基于空间马尔可夫链的江苏区域趋同时空演变[J].地理学报,2005,60(9):817-826.[PUYing-xia,MARong-hua,GEYing,etal.Spatial-temporaldynamicsofJiangsuregionalconvergencewithspa-tialMarkovchainsapproach.ActaGeographicaSinica,2005,60(9):817-826.]

20]刘欣,黄贤金.中国边际能源消耗的时空分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6):75-80.[LIUXin,[

HUANGXian-jin.AResearchonthespatio-temporaldifferenceofmarginalenergyconsumptioninChina.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8,27(6):75-80.]

[21]李效顺,蒋冬梅,曲福田.边际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计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

92-95.[LIXiao-shun,JIANGDong-mei,QUFu-tian.Researchonthemetricalrelationshipbetweenthemarginalland2009,19(3):92-95.]useandeconomicgrowth.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

22]黄忠华,吴次芳,杜雪君.我国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2):192-[

199.[HUANGZhong-hua,WUCi-fang,DUXue-jun.Empiricalstudyofcultivatedlandchangeandsocio-economicfac-torsinChina.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2009,24(2):192-199.]

[23]JohnAsafu-Adjaye.Therelationshipbetweenenergyconsumption,energypriceandeconomicgrowth:Timeseriesevi-J].EnergyEconomics,2000,22(6):615-625.dencefromAsiandevelopingcountries[

[24]DenisonEF.Thecontributionofcapitaltoeconomicgrowth[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0,70(2):220-224.

7期李效顺等:中国经济转型阶段建设用地增长极限计量研究1095

QuantitativeStudyofConstructionLandIncreaseLimitYear

intheEconomicTransitionStageinChina

LIXiao-shun1,2,ZHANGShao-liang1,WANGYing-hong1

(1.KeyLaboratoryforLandEnvironmentandDisasterMonitoringofSBSM,ChinaUniversityofMining&Technology,Xuzhou221116,China;2.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Abstract:Thisarticletakesconstructionlandincreasetrendintheprocessofeconomicdevelop-mentasastartpointofresearch.Basedonthelawofeconomic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landincreasing,weproposedthegrowthlimitofconstructionland.ThenaccordingtomarginaltheorywebuiltmodelstocalculatethegrowthlimitofconstructionlandinChina.Furthermore,weana-lyzedthegrowthlimitofconstructionlandineachprovince.Thefollowingconclusionsaredrawn.Firstly,botheconomic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landincreasearecharacterizedbyperiodicfluctuationsfrom1978to2000andthefluctuationperiodsofthemarehighlyconsistent.Second-

sconstructionlandgrowthlimitis2047.Thegrowthlimityearsineveryly,theyearofChina’

provincearedifferent.Theseyearsappearspatialandtemporaldistributionwhichisincreasingfromsoutheasttonorthwest.Thirdly,theeasternregiongetlimityearearlier.Forexample,thelimityearofthe11provincesorcitiesofShanghai,Jiangsu,Guangdongandsoonisearlierthantheaverage,andthatofthe19provincesorcitiesofHebei,Sichuan,Qinghaiandsoonislaterthantheaverage.Finally,thispapersuggeststhatweshouldimprovethelanduseefficiencyandencouragetechnologicalinnovationtogettheconstructionlandlimityearmorequickly.

Keywords:economicdevelopment;constructionland;quantitativestudyoflimit;marginalmodel

 

第26卷第7期2011年7月 自然资源学报 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 Vol.26No.7 Jul.,2011 中国经济转型阶段建设用地增长极限计量研究 1,211 李效顺,张绍良,汪应宏 (1.中国矿业大学国土环境与灾害监…

第26卷第7期2011年7月 自然资源学报 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 Vol.26No.7 Jul.,2011 中国经济转型阶段建设用地增长极限计量研究 1,211 李效顺,张绍良,汪应宏 (1.中国矿业大学国土环境与灾害监…

第26卷第7期2011年7月 自然资源学报 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 Vol.26No.7 Jul.,2011 中国经济转型阶段建设用地增长极限计量研究 1,211 李效顺,张绍良,汪应宏 (1.中国矿业大学国土环境与灾害监…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转型阶段建设用地增长极限计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9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89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c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