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的局限性
本文关键词: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经济增长核算与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
经济增长核算与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
在我国,经济增长核算中有一个专有概念: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在经济增长中由科技进步导致的增长所占的比重。自1992年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工作的通知》以来,科技进步贡献率已成为我国衡量科技进步作用的重要指标,在政府政策文件中多有涉及。值得指出的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尚未成为严谨的学术语,学术界常常讲经济增长不能由要素投入增加所解释的部分称为“索罗剩余”,即规范经济学研究中的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测度方法日益引起学术界的争议和讨论,难以形成得到广泛共识的测度方法。
目前,国内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基本上是沿两个方向展开:一方面,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参数方法测算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如利用现有核算方法,用不同的资本和劳动测度计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或者是改进测算方法,如通过增加中间变量、增加投资中物化的新技术等方法改进生产函数,引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考虑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等;另一方面则是引入非参数方法,如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将生产率的变动分解为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将技术效率的作用解释为科技进步的贡献等等。
但在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许多研究中,,贸易政策、金融政策、资本流动、管理改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等都是解释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重要因素,科技进步仅是其一。在基于非参数方法的测算中,经常会把观察值到前沿面的偏差都当作无效率的结果,以至于忽略统计数据的误差和其他噪音,模型构建中同类可比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参数方法的适用范围。由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的角度看,关于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应审慎对待,从理论角度说,现有“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还不足以成为严谨的经济学术语和国际通行的概念,按照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测算的结果只是包含组织管理、规模经济、资源配置等诸多非技术因素的广义科技进步贡献率,而非纯技术进步的作用,从实际角度来说,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重要指标,对于我国未来科技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也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增长核算也提出了新的思路,如罗思义提出,中国经济增长核算法要与时俱进,他认为,增加资本投资要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发展更有效,也更容易转化为经济增长。而现代国际官方采用的经济增长测算方法,也推翻了上世纪50年代索罗的错误结论——全要素生产率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用美国经济学家阿布拉莫维茨(Abramovitz)的话讲,就是“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是我们的无知”。因此,当资本投资和劳动力投入低估时,TFP就被放大;相反,两者测算得更准确而更高时,TFP就会降低。
笔者认为,资本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次于劳动分工,但这里所指的新增加的资本投资不是现有技术水平上的简单扩张,而是在更高技术水平上的投资,是固化到资本中的技术的货币化体现。
尽管如此,目前国内的主流仍然是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各种核算,也包括笔者此前的研究——但笔者更希望读者带着批评的眼光,讨论如何更好地让增长核算“与时俱进”。
第1章 经济增长构成要素的分解
1.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综述
潘士远;史晋川
本文旨在通过评述30年代至今的各种经济增长理论,进一步梳理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在演化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经济增长理论可能的发展趋势。 详情>>
来源:《经济学(季刊)》 2002年第03期 作者:潘士远;史晋川
2.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
邱晓华;郑京平
中国经济在过去26年间持续快速增长,高增长的动力是什么?未来10—20年,能否继续保持这种态势?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建立中国经济增长的综合因素模型,得出如下基本结论:资本投入增加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源泉,包括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效率提高、制度变迁等在内的技术进步的贡献也... 详情>>
来源:《经济研究》 2006年第05期 作者:邱晓华;郑京平
3.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干春晖;郑若谷
本文在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上,构建了关于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而探讨了二者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相对而言,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高... 详情>>
来源:《经济研究》 2011年第05期 作者:干春晖;郑若谷
4.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
卫兴华;侯为民
经济增长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在实际运行中仍具有粗放型特征,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现实国情看,集约型增长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克服资源供给、投资与消费结构协调、产业优... 详情>>
来源:《经济研究》 2007年第07期 作者:卫兴华;侯为民
第2章 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经济学意义
1.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
林毅夫;任若恩
由克鲁格曼挑起的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也引起了国内经济学界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热烈讨论。国内许多研究试图沿用克鲁格曼的立论所依据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方法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来源,以此判断我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对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进行深入考察有助于对中国... 详情>>
来源:《经济研究》 2007年第08期 作者:林毅夫;任若恩
2.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
蔡昉
随着以劳动力短缺和工资持续提高为特征的"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以及以人口抚养比不再降低为表现的"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经济逐步进入从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向新古典增长阶段的转变时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资本报酬递减现象开始出现,靠大规模的政府主导型投资以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方式,不再具有... 详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01期 作者:蔡昉
第3章 经济增长核算的生产函数方法
1.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
王小鲁;樊纲
本文考察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的转换,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率(TFP)呈上升趋势,最近10年约在3.6%左右。TFP的来源在发生变化,外源性效率提高的因素在下降,技术进步和内源性效率改善的因素在上升。在要素投入方面,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本质量提高正在替代劳动力数量简单扩张的作用。目前... 详情>>
来源:《经济研究》 2009年第01期 作者:王小鲁;樊纲
2.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
黄茂兴;李军军
为了保证省域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技术上的支持,这样的支持并不是什么样的技术都可以担当起来的,应针对不同省域的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待选技术系统在省域内能力储量的积累程度,来选择合适技术。省域经济增长是与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密切相关的,而技术选择效果又直接影响到... 详情>>
来源:《经济研究》 2009年第07期 作者:黄茂兴;李军军
3.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路径、效率与潜在增长水平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
本文研究中国将要经历的增长阶段转换问题,主要结论是:(1)高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阶段Ⅰ,已逐步失去经由干预提升效率的动力,以结构调整促进效率提高的增长阶段行将结束,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将开启经济稳速增长阶段Ⅱ,效率提高促进结构优化是本阶段的主要特征;(2)促使增长阶段Ⅰ向增长阶... 详情>>
来源:《经济研究》 2012年第11期 作者: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
4.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
刘伟;张辉
本文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将其与技术进步的贡献相比较。实证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度十分显著,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不... 详情>>
来源:《经济研究》 2008年第11期 作者:刘伟;张辉
第4章 经济增长核算的数学规划方法
1.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经济增长:基于DEA的经验...
杨文举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将1990~2004年间中国各省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分解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所引致的变化三个部分,分析了它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通过相对趋同测试探讨了中国地区差距的演化历程及其背后的原因。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都促... 详情>>
来源:《世界经济》 2006年第05期 作者:杨文举
2.技术进步评估的DEA方法
许水龙
<正> 一、引言 技术进步评估主要包括对技术水平、技术进步速度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的测算和研究。由于技术进步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不仅从定性上而且从定量上对技术进步进行正确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有的技术进步评估方法主要有二类:指标体系法和数学模型法... 详情>>
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5年第08期 作者:许水龙
3.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要素积累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基...
匡远凤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方法,将1988~2009年中国省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分解为农业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物质性要素投入变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来源,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88年以来,技术进步、物质性要素投入变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在总体上都促进了中国省份农业劳动... 详情>>
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年第01期 作者:匡远凤
4.对我国技术效率的测算: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应用
何枫;陈荣
本文在 1981— 2 0 0 0年间我国 2 9个省市数据的基础上 ,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StochasticFrontierPro ductionFunction)模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2 0年间的技术效率变迁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整体的平均技术效率水平是相对较低的 ,但其在 2 0年中却一直呈现出稳步上升趋势。 详情>>
来源:《科研管理》 2004年第05期 作者:何枫;陈荣
第5章 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增长核算的规范化
1.再论“科技进步”的度量
周方
<正> 我曾撰文主张采用劳动生产率(人均产出)的增长来度量“科技进步”[1],[2],[3]。采用劳动生产率这个人类劳动生产力指标的增长来衡量“科技进步”,固然是未尝不可,无可厚非,然而毕竟是不完善的,存在着某些缺点,因而是不很合适的。 详情>>
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7年第10期 作者:周方
2.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规范化
狄昂照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规范化狄昂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估算”课题在我国已研究并应用了几十年,这个课题从一开始就是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进行的。“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这个概念已经写进中共十四大报告中,世界银行在其《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 详情>>
来源:《中国科技论坛》 1997年第03期 作者:狄昂照
3.技术进步评价方法综述
金润镐;狄昂照
<正> 党的“十二大”提出,到本世纪末,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实现我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进行一些新项目的建设外,必须大力依靠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所以,为了实现十二大的目标和保持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必须... 详情>>
来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0年第05期 作者:金润镐;狄昂照
第6章 内生增长条件下技术进步的经济影响
1.索罗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局限与改进
陈颖;李强
介绍国内外利用索罗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现状,指出采用索罗余值法在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我国高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中存在的局限。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可以通过在生产函数中引入科技进步系数和规模收益系数予以改进,并用我国高新区及其所在城市1991-200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验证。 详情>>
来源:《科学学研究》 2006年第S2期 作者:陈颖;李强
2.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
赖明勇;张新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中间产品种类扩张型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探讨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国内研发与国外研发技术外溢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对模型的竞争性市场均衡分析的基本结论是:技术吸收能力的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然而贸易开放度、技术水平差距对稳态增长率的影响... 详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2005年第02期 作者:赖明勇;张新
3.我国省际技术进步增长效应测算:1991—2011——基于扩展...
李强
针对已有增长核算中将技术进步作为由可观测的产出变化率和投入变化率定义的"余值"或界定为无形资本,在不同经济体间缺乏可比性的问题,本文通过MRW模型扩展,构建了一个同时内生化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增长模型,并讨论了模型的稳态增长条件.通过进一步构建经济计量模型,采用1991—2011年中国29... 详情>>
来源:《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4年第06期 作者:李强
4.社会资本、创新与长期经济增长
严成樑
本文在一个水平创新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内生化社会资本积累。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可以提高代表性个体的福利水平,同时社会资本也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社会资本的重要性越强,家庭选择的社会资本投资力度越大,知识生产和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信息共享和相互沟通的视角构建了... 详情>>
来源:《经济研究》 2012年第11期 作者:严成樑
本文关键词: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0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40234.html